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发的是什么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9:35 浙江在线

  回应“两会”代表、委员对上学贵、乱收费的质疑,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消费,好比逛市场买东西,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没钱就只能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3月6日新华网)

  本是质疑上学贵、乱收费,没想到得到了教育部这么一个回应。说这样的回应比不

回应不知糟多少,恰也不是夸张。这些年,高校收费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之重。从1994年至今,大学学费涨了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项调查,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完4年本科。以公众的支付能力为尺度衡量,即使与世界上大学收费最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收费也是其数倍。

  明摆着的上学贵并且贵得离谱,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却会以“消费”一释了之。公众当然知道大学是非义务教育,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实行收费制。然而高校从不肯把成本公诸于众,只是打闷包收钱。即使是消费,也要“明明白白消费”,更何况我们的大学教育,仍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我国的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比例至今未能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其中对高校的投入比例却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吃着“公益饭”,收费却要与“消费”接轨,这是谁家的规矩?

  如果说打闷包收费像极了某些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那么尤令人深省的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论钱上学论”。教育部不是刚刚口口声声否定了教育产业化吗,怎么一转身其新闻发言人就把高校当成了市场,将求学视作了购物呢?这位新闻发言人是否要给公众传递一个信号:今后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将在大门上挂出“无钱莫进”的牌子?前不久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都给出一个相同而清晰的描述:贫困正呈代际转移趋势,穷人的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的期盼,似乎变得非常渺茫。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论钱上学论”,是否给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去打洞”一个注脚呢?

  我不相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论钱上学论”真的会大行其道——因为即使在西方国家,在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也不是完全认钱不认人的,更不必说我们是中国,北大、清华是公立大学。然而我却又不能不相信,这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一定没读过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果说还有什么困惑,那么我奇怪的是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发言?


作者: 奚旭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