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仁义礼智信”如何回到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0: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锋

  正所谓山不转水转,一度成为“封建沉渣”代表的“仁义礼智信”,日前又受到青睐———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提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礼崩乐坏”的市场经济转型期,从传统道德理念中寻

找有用成分,以重构今日的道德框架,不啻于一个富有远见的倡导。但我有些惶恐地假设,当这一倡议触及实践时,难免还要碰到一些现实的难题———

  比如,“仁义礼智信”如何真正纳入现存的教育体系?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学习的第一动力来自考试。那么,“仁义礼智信”教育纳入课堂后,是考还是不考?考,难免“沦落”为“副课”,被学生敷衍,那么,这种不触及灵魂的教育真能改变新一代的道德观吗?不考,则可以设想它的最终命运———形同虚设,那么,这样“纳入教学内容”意义何在?

  再比如,“仁义礼智信”听起来很美,好像可以挽救现代人的道德观于“水火之间”,但它如何与现代精神顺利接轨,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仁义礼智信”之所以曾经遭到摒弃,就是因为它曾经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羁绊———因为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区分不好,要则一口吃掉,要则舍精取糟,反受其累。

  提倡者乐观地认为,“仁义礼智信”本质上是契合现代中国社会的,比如,“仁”,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义”,可理解为“正义”;“礼”,本质上是“和谐”;“智”,可理解为“科学精神”;“信”,乃“公信力”、诚信。无疑,“仁义礼智信”包含了上述意义,但它是否真的与现代化相契合呢?我们举例说明:“信”,虽然可以理解为诚信,但我们知道“诚信”更多是一个经济词汇,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商业伦理;而在商品经济从未真正发育的封建时代,传统的“信”仅限于一种道德美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诚信”似乎扯不到一块去。同样,“礼”除了“和谐”,它更多还是在强调一种尊卑秩序;而儒家提倡“智”时,其本义或许在于提倡一种“中庸”的人生智慧……

  因此,提倡“仁义礼智信”,如何在精确获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的同时,又不落入“守旧”的陷阱,避免“复古”的嫌疑,仍是一个较难把握的两难问题。

  回归传统,并在传统中寻求与新时代相契合的元素,是一种智慧的做法,也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行的办法———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到新儒学,均是如此。果若能精确剥离精华和糟粕并找到可行的操作方法,则“仁义礼智信”重回课堂,倒也是一件好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