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侯玉红:遏制国资流失应"全攻全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5:14 东方网

  两会期间,国资流失也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朱佩玲委员指出,国有产权转让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而搀杂权钱等内幕交易的“蛇吞象”、“拉郎配”,玩数字游戏,搞合并报表式的虚假重组,更令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额国资被少数人侵吞和挪用。(3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从“三九神话”的破灭,到中航油的巨额损失,从身败名裂的赵新先,到身陷囹圄的顾雏军,国有资产流失的闹剧一幕幕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朱佩玲委员说,有资料统计,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采用公开拍卖形式出售的国有资产价格一般比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高出10%左右,而采用私下交易方式出售国有资产的价格一般比评估价格低30%左右。低估漏估国有资产,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入个人腰包。而少数侵吞国资的硕鼠,甚至通过类似的改制而“名利双收”。

  其实,国资流失之所以遭遇到如此严峻的形势,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监管环节。而监管环节最大的漏洞,主要是相关机构只侧重于被动的“守”,而没有采取主动的“攻”!以至于对国有资产改制过程中的官商勾结和瞒天过海之伎俩,防不胜防,尤其面对那些在制订改制方案、选择审计和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确定转让价格等重大事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购买者,“监管疲劳”为其用最少资金,甚至不出分文就把企业买到自己名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假若我们在国资改制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引进监察、检察等法律监管手段,对改制参与者实施适时有效的监控,许多国资流失的闹剧也许就难以发生。实际上,从以往国资流失的众多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伴随每一起巨额的国资流失的发生,也都有诸如内部职工愤而举报甚而“闹事”的情形出现,但其中不少都被当地领导给“稳定”住了,直至酿成诸多国资流失的既成事实。这也是对国资监管只“守”不“攻”的典型表现,更是酿成国资流失惨痛教训的重要诱因。

  如今,作为各级监管机构的地方国资委已全部到位,再加上审计、监察甚而检察等监管手段的及时介入,构建一套遏制国资流失的“全攻全守套路”的条件已经成熟。也只有在类似“全攻全守”的方略之下,国资安全的大门才不至于失守,敢于挑战法律的硕鼠才能得到及时惩治并饮弹而亡!


作者:侯玉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