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谈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20:02 中国新闻网 | |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集成创新的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刚刚过去的2月对于江苏省南京市来说是不平凡的一个月,2月2号总投资85亿元的十大工业项目在瑞雪中开工,这些项目中投资15.84亿元的宏图高科产业基地、投资10亿元的北方光电信息化产业基地,很多都是站在世界技术前沿的高科技项目,2月25号,又一批23个大项目开工,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是重中之重,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南京市的眼光是聚 主持人胡国华:欢迎您,罗书记。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谢谢。 主持人:在新的科技城市竞争力排名之中,南京市位列全国的第五,半月前,南京提出了要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想问一下,这个战略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还是南京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罗书记:我觉得这是两者都有的,作为我们地方党委和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怎么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我们地方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它能够扎扎实实落实下来。所以,我们是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形势,我们认为,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既是国家富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南京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从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听到,也从这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对于我们东部地区进一步的发展,最主要提出的就是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而南京是一个地处东部,总体发展比较快的一个特大型城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保持经济以人为本、又快又好的发展,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觉得中央的要求和我们的实际紧紧相吻合,所以,我们把它列为我们的重要发展战略。 主持人:对,这个大的环境,大的趋势和南京市自身的选择是相统一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温总理在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地实施国家中长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那么,自主创新刚才已经谈到了,确实是国家的战略,但是,在实践中也需要有各地大胆的探索,那么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是怎么确定的,怎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罗书记:应该说这个题目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我们在“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就确定了五大发展战略,其中,科教兴市是一个重要战略。我记得我也是在这个演播室曾经讲过,我们在富民强市和其它的发展目标上所做的工作。那么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是到了进一步地把科教兴市的这个重要战略与自主创新紧密相连,进而提升我们新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在中央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在全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集中了全市上下的智慧,特别是根据长期困扰这个问题上不能破题,有很多矛盾的现实问题,来做了全市调研,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我们觉得呢,主要的思路大概是这么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定位,那么我们把这个定位定在四句话: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我们把这个目标列为经过十年的努力,能够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建设我们创新型城市,当然这里都有一些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第二个就是,怎么走这条路?我们把路径概括起来也是四句话: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突出主体,我们认为是南京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点,把企业作为主体来加以突出;第二是整合资源,我们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我们认为整合资源既是总理对全国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南京很切合实际的工作重点;第三就是优化环境,我们认为是南京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是政府要做我们要做的事情;第四是跨越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南京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能够在这样一个总的路径中间,实现跨越发展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这是国家一个总要求,我认为也是我们南京市具体的工作方向。 主持人:这个目标和方向都已经非常的清晰了,那么有了这个创新的思想定位和动力,还有创新的实力,您大致总结一下,比如南京要建设这个创新型城市有我们哪些突出的实力作为我们的保障? 罗书记:我们这么讲这个话,我们认为南京有丰富的资源。比如,我们是有人才的资源,科教人才丰厚,是我们的一个重大资源。我们有将近40多所大学,城市拥有大学生数,在全国排在前列,我们有80位两院院士,上百所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还有大量的中央部委和军工企业,他们都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的力量。同时,另一方面呢,载体上,我们有规模将近6000多家企业,那么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间,无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都是自主创新中间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这一方面我们的产业基础门类齐全。第三个,我认为我们这个城市有比较优厚的尊师重教、尊重科技的传统,2400多年的文化传承,使这个城市对于科技,教育,人才高度关注,这些都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间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主持人:有软的实力,也有硬的实力啊。刚才您谈到一点,要突出主体,那么在这种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能平均发力,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关键的领域有所突破,那么南京市是确定了哪些领域进行突破,政府又是给予哪些实实在在支持?我想这也是广大听众,特别是南京的广大市民非常关注的。我们这还有记者在南京的采访录音,我们来听一下。再来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罗书记:很好。 “我是南京爱瑞科技有限公司的刘瑞安,政府部门建设专业型国家的时候呢,能不能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来鼓励这些进行科研到市场上进行创新的人员,比如我们在创新的初期,就觉得要有适应市场的一段时间,另一感觉,就是现在政府部门有些政策,还有对一些行业设定了一些门槛,有时感觉很难跨过这些门槛,政府呢能否对这些进行科技创新的降低一些门槛,推出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是我们最大的呼声,包括税收方面。” “我叫陈志勤,我是南京治迪蒙科技有限公司的,我们是2001年办的企业,国家给我们的支持也是挺多的,作为我们来说呢,现在还是处在一个创业爬坡阶段,就是希望在政策上能给予我们多一点支持,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入进去,包括政府招标呀,科技信息呀,因为我们忙起来时,信息是比较封闭的,因为政府多组织一些信息交流会呀、有些的政策鼓励呀,这些我们都不知道的,希望经常能有传达下来,资源和信息方面比较重要,因为开始的时候,你没有什么信用度,就是要靠大把的现金流通,希望能给我们这些爬坡阶段的小企业,有一点贷款的优惠政策。” 罗书记: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应该说很多,但是不可能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够通过短期解决,就像国家采取快发展重点一样,那么我们想结合我们南京产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优势那方面,我们突出了四个方面:一个是在战略性优势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支撑点。所谓支撑,就是我们的产业的支撑或者说是我们这个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包括我们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这样一批战略性的优势产业,那么大家不要觉得,一谈优势产业就是重化工业,传统产业。我们是通过自主创新在产业升级换代,在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用新型工业化使我们的传统产业更具竞争力;第二是在先导型的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培育自主创新的制高点。所谓制高点我们认为,是我们有别人没有,或者别人有,但是我们更高一点的地方,那么我们把软件业、生物医药、材料、新型光电和文化产业作为我们的新型产业,突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这些在我们南京都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有些是在全国走在前面的,比如象我们软件产业,总书记到我们南京来对我们提出了加快软件产业这样一个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南京可能实现新突破的地方;第三,是在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形成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刚才讲到了,南京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一个城市,现在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一个重点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但是我们不可能付出资源和环境同样的代价,所以,必须在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发展上走出我们自主创新的新路,才有达到相应的降低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目标,而实现经济发展总量上升这样一个目的,特别是总书记和总理在各种场合都多次强调一些重点城市,应该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我认为,南京就应该属于这类,而且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盼望的和迫切要的;第四个是在科技推动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强化自主创新的着力点。这里我们觉得南京是服务业相对的一个特大型的省会城市,人民群众对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其它的各项社会事业,在这方面,南京能够在比较高的平台上往前突进一下,把自主知识品牌的创新呀,再取得更多的成果,特别是汇集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大条件的。 主持人:对,我理解一方面是战略的优势产业和新兴的产业是一种增长点,再一个把这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一个切入点,把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着力点,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了,尤其是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着力给它解决好。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今日论坛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我是胡国华,现在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我们请罗书记畅谈建设南京创新型城市这么一个话题。 罗书记,我们要提高科技生产化一个水平,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刚才您也提到了南京拥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的高校40多所,科技资源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但也有专家指出,像南京的高校呀,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并不算特别的高,那么南京如何来突破科研成果转化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解决好科研资源丰富,和自主创新的不足的这样一个矛盾。 罗书记:这次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这个问题同样是我们南京面临的重要问题,应该说南京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应用成果型的转化率并不低,超过80%。我看了一下,在我们南京本地的转化率并不很高,大概在30%左右,当然,一方面说明南京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城市本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当前要把解决科技资源丰富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这个矛盾放在我们加强放在创新城市的首位,这次我们也提出了建设一个平台、完善两个机制来解决这个重点矛盾,当然,我们的工作是要从五个重点工程来落实的:一是企业主体建设工程向前推进。就是把相对丰富的南京产业和企业和另外相对丰富的科技型两个主体,整合资源;第二个就是创新资源整合工程。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健全“两个机制”,把整合资源能够达到最好;第三就是政府科技管理创新工程。就是环境问题;第四就是在强化创新投入体系工程;第五是人才集聚工程。我们也看到,总理说最根本的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 主持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和教育的建设。南京是打算怎么样的有所作为? 罗书记:我们出台了一个30条的工作方针。这里有一些专项,包括怎么样加强针对南京产业发展需要四个重点突破口的人才培训,怎么样通过政策,吸引海外的人才和国家其它地方的高层次人才到南京来,另外呢,自己怎么样培养很多应用型人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和队伍建设的具体方针。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完善两个机制,搭建一个科技创新转化的一个平台,两个机制有高校院所的双向互动,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推动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方面南京市委、市政府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 罗书记:刚才我讲到了,比如我们想创建一个有形和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和运作高效的科技转化的平台,这样平台实现两个功效,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与企业产品、项目科技发展需求首发交流制度,通过它实现创新资源的“无缝对接”;第二个我们想构建一个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双向互动机制,就是我们鼓励企业把它的研发中心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使它能够用少的投入和成本,同时也推荐高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专项实验室。同时,把它的转化放在第一线,明白它研究的谁来用,既让它获得有效科研经费的有效保障,也使科教的目标更加明确,实现我们总理提出的要求,同时包括我们还确定了全社会的研发经费,相当于全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在3%以上,像这样的一些具体政策,我们在这30条的政策中间都很明确。 主持人:包括政府在资金和财税政策方面这种引导,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机制方面,也是有些做法的。 罗书记:对,包括我们政府把奖励名牌和驰名商标,奖励国家免检产品,包括科技工程都大幅度提高奖励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鼓励,然后我们建立了双方转化成果成功,我们都采取加大奖励和鼓励的方式,使这种激励机制更加明确。 主持人:这些年,我们也都注意到,相信全社会也都注意到南京市一直在致力于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那么您怎么考虑把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和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两只轮子一起推动,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创新的优势? 罗书记:这个问题我觉得问得很好。我们比较早的就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个目标,那么几年实施下来,我们认为,不仅仅对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政府层面上明确的确立下来,那么同样,政府工作的改进不是它的最终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是它的最终目标。那么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城市目标,同样也是这个目的,就是在经济社会更加发达的条件下,怎么样依靠有限的资源,怎么依靠我们有限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来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样一个最最终目标?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保障,同时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所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讲,我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的好与坏,可以加速城市创新的快与慢。反过来,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的快与慢又能够看出来我们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怎么样。最后,两者是为我们这个南京城市,南京人民所希望达到的那个最终目标来共同努力和奋斗。 主持人:对,这两者之间确实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这中间,我们提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呢,我们提出一个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显著的增强,这是中央定的一个目标,那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京建设创新型的城市,打算到最后用哪些具体的目标来检验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罗书记:我们也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做了一个明确,“十一五”期间有四个具体要求,具体是: ——创新投入大幅增长,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企业研发投入相应增加。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0件,其中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件。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30个和20个。 ——创新成果转化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达到60亿美元。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等新兴产业规模力争两年翻一番。 ——创新环境优势更加突出。持续推进组织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金融、人才、园区载体和中介服务体系。 主持人:这个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包括投入占的比例,创新占的比例,环境是否优化,都有一个衡量的指标。我们在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们江苏站的记者告诉我,在南京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放手让各方面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的涌流,让创业创新创优在南京蔚然成风,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确实让人神往。我想,创新是一个让民族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个让民族壮大的根本源泉,相信随着创新型战略的实施,南京将因为它的创新活力竞争和包容而散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再次感谢罗志军书记的精彩阐述。谢谢您! (来源:中广网,记者胡国华、罗厚、杨明)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