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写真:丝竹之乐美在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情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07: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三月七日电题:丝竹之乐美在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情感——访台湾采风乐坊掌门黄正铭

  中新社记者路梅陈立宇

  在某个公众活动中,颇有特色的乐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群英俊俏丽的年轻男女

,穿着金色绲边的玄色唐装在演奏丝竹。他们演奏的音乐活泼轻快而又不失传统与优雅。原本记者很肤浅地以为,这大概只是随“女子十二乐坊”风潮而组建的乐队。登门造访,记者看到的却是已有十五年旺盛生命的采风乐坊,以及一群执着于丝竹的民乐演奏家。

  启蒙到成名:难忘两岸恩师情

  喜欢穿棉布唐装和布鞋的乐坊“掌门”黄正铭,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一九八五年,大学二年级的他就开始随乐团到欧美演出。近年来,他带领的采风乐坊足迹遍及欧美十几个国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黄正铭对记者说,出生于台湾宜兰农家的他能与二胡结缘并走到今天,必须感谢他所遇到的那些好老师。宜兰张月娥老师的启蒙,高中吴荣灿老师的资助,大学里李镇东老师告诉他学好中国历史和文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乐,以及到北京进修期间刘明源老师让他明白音乐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彭修文老师让他看到民乐值得人奉献生命。黄正铭花了很长时间,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着老师对他的好。他说,每位老师的教诲与启迪,都对他日后对民乐的探索起着重要的影响。

  组建乐坊: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一九九一年,台湾社会环境偏爱西方音乐而民乐萧条,黄正铭却凭借着延续中华文化的决心,集合喜爱传统民乐的演奏家,组成最初的采风,演奏笛子、二胡、古筝、扬琴、中阮等最具代表性的六项传统丝竹乐器。乐坊以传承音乐文化艺术、培育传统音乐人才、提升台湾传统文化环境为宗旨,在民乐的传承和发展上不断努力。

  黄正铭指出,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因此采风乐坊一直把进入社区义演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培养民众对民乐的兴趣,乐坊将曲调与歌仔戏、校园民谣等台湾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让严肃清高的古典民乐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出现,以增加民众对民乐的亲近感。同时,还长期开设培训班,让有兴趣的民众有处可学。经过十五年的努力,采风乐坊由过去尴尬的乏人问津,发展成为台湾知名的民乐表演团体,演员队伍也由一团发展为三团,其中不乏自己培养出的优秀人才。

  黄正铭说,以前是“采风”求着别人允许他们去演出,而今前来邀演的太多,以致必须提前一年预约。现在学习民乐在台湾年轻人当中渐成风尚,能成为“采风”的一员被认为是十分令人自豪的事。

  未来之路:立足根本,面向世界

  黄正铭说,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外国之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第一次意识到世界很大,呈现着各种迥异的文化风格,悦耳的丝竹乐也应该走出华人圈子,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他说,国际化、专业化、传统化、多面向的表演风格是“采风”组建时设立的目标。即:乐队要有国际水准,演奏要达到专业水平,坚持以最传统的学院派曲目为本,站在传统的根基上与国际间知名作曲家合作,探索对民乐的新诠释,让世界了解中国民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正铭认为,虽然演奏的都是传统乐器,“采风”和“女子十二”是截然不同的。“采风”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曲风不离传统的艺术性根基,拒绝电子音,除了演奏乐曲之外还能够塑造人物形象。

  乐坊十五岁生日将近,黄正铭创作的“器乐剧场”《十面埋伏》也即将上演,他表示这出描述楚汉相争的音乐剧将呈现对民乐全新的诠释。黄正铭说,这是“采风”十五年来最大的商业演出,但即使商业演出演是发展趋势,我们也不会放弃传统学院派民乐的传承,“毕竟那才是一切的根本。”

  记者问黄正铭,丝竹之乐美在哪里?他眯起眼睛笑着说,这可要讲个两天两夜啊!但是归结到一句话:它最能贴切、传神地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