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不能分三六九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09:4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教育不能分三六九等(图)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不公平问题进行批评和提出建议始终“热”度不降,“择校费”“乱收费”“教育成本”在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中被代表、委员多次突出地提到。

  在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声中,在社会关注、媒体聚焦之下,教育不公平成为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其“一黑二斜三苦四丑”的特点也暴露无遗。

  一黑:“择校费”的黑洞

  【现象】据《新闻周报》披露,在重庆市八中,没有上该校录取分数线者,择校费的起步价是3.5万元,低于分数线者每少10分增加5000元。在重庆市巴蜀中学,择校费起步价4万元,490分以下每少10分增加5000元。在重庆最好的重点中学,每年收的择校费竟然高达3000万元!

  【声音】任玉岭委员说,教育不公最大的问题就是“择校费”,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不公平也就是如“霸王条款”一样的“择校费”。由于监管失位,“择校费”已经成为吞噬教育公平的黑洞,导致富校更富,穷校更穷,形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

  二斜: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倾斜,

  优质教育向强校倾斜

  【现象】民进中央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1995年到2002年,东部3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小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此外,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优质教育资源向强校倾斜。

  【声音】黄泰康代表说,从这明显“倾斜”的两点看,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嫌贫爱富”的不公平现象。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两个“倾斜”使得不同背景的孩子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上都不公平。

  三苦:苦了家长、苦了弱校、苦了农村

  【现象】在“择校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因素作用下———

  苦了家长: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择校费,让很多家长“望学兴叹”,而为了孩子能挤进“好学校”,家长们不惜降低生活标准供孩子上学,教育成本激增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的心头之苦。公民享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家长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手段。

  苦了弱校:全国共有55万所中小学,其中2%左右为省市级重点学校。最保守的估计,光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至少在百亿元以上。而这笔巨额的费用,在被上级主管部门“提成”一部分后全部装进这2%“大款”学校的腰包,而其他98%的一般学校则只能维持生存。

  苦了农村:在农村,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实施受阻。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贫弱地位始终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现象依然存在。

  【声音】周同甫、王晓秋委员认为,如果说因为孩子上学使家庭变得贫困,那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4%的指标应尽快落实,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统筹安排。

  四丑:特权、霸道、垄断、腐败

  【现象】和任何不公平一样,教育不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很多丑恶现象,而教育不公平也导致、衍生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

  教育不公平首先暴露出的是特权思想和公权垄断。手中掌握教育资源的人家的孩子有好学上,有钱人家的孩子花钱买学上。一批政府重点扶植的优等学校,垄断了当地几乎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经费、师资、学生等。

  而这种特权和垄断的存在,又衍生出了霸道作风和教育领域内的腐败。这种霸道,不仅体现在民办学校被压缩生存空间,无法与公办学校公平竞争,也表现在个别好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盛气凌人的作风上。

  【声音】方廷钰委员说,富优贫劣、东“肉”西“汤”、城足乡缺、公霸民弱,这所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都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而教育不公导致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是一剂“毒药”。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是人民群众切肤之痛的呼声,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需要。

  委员声音

  大学学费20年涨了25倍

  政协委员质疑大学高收费

  要问20年间什么价格上涨速度最快,上学费用自然位列其中。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这个惊人的数字,让孙继业委员十分忧虑。

  孙继业委员说,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适当收费并无异议,问题是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现在,即使和发达国家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相比,我们的高等教育收费也是世界上较高的之一。

  孙继业说,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标准。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700亿元,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大大超过25%的设计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他建议,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家庭和政府共同分担,但是应该合理确定分担比例,避免更多家庭因教致贫。

  新华短评

  投入不足不是挡箭牌

  记者有这样一次采访经历: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在一次会议上大倒苦水,说政府给学校的拨款不足,买一支粉笔也要靠学校自己挣钱,但当她步出会场后,只见她非常得意地钻进了她的专车——一辆崭新的本田轿车里。

  有这样一种现象,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一些大学里,办公楼越盖越气派,名为培训中心的楼堂馆所越盖越豪华;一些重点中学校领导出国考察和到风景名胜地的“学术交流”不断。当人们指责教育的乱收费、高收费现象时,这些学校的负责人一样会抱怨政府的投入不足。

  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人民代表大会民意荟萃,教育自然会成为议论的焦点。否认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不符合事实,同样,人们对教育界存在的乱收费、高收费现象依然不满,也是不能否认的现实。

  问题要解决,症结首先要找准。从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主管部门目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对乱收费的根源尚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真如一些人所说,乱收费根在政府投入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相当大的工作空间,如果制度健全、监管周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引来众多批评。

  透过种种现象,至少,教育界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注意:一是部分学校出现的追求奢侈之风,二是在乱收费背后事实上存在的灰色利益链条。学校从正常渠道获取的资金不足,无疑会增加乱收费的压力,但也应当增强节俭办学的观念,如果不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仅以政府投入不足作为应对社会批评的挡箭牌,那么,教育就会变成一个无底洞,不仅政府的投入填不满,群众的血汗钱也满足不了它。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