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总理两赴邢台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0:24 河北日报

  纪念邢台抗震救灾40周年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此后21天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这是解放以后第一次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强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灾区的救灾和重建工作,周恩来总理两度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转眼间,40年过去了,邢台早已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在废墟上重建了美好家园。近日我们专程采访了本报当年战斗在抗震一线的记者,重温了那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

  本报老记者深情讲述40年前动人场景

  盖祝国:邢台地震时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组记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和报社的其他同志毫不畏惧,奔波于抗震一线,记录下抗震一线的大量史实。周恩来总理两赴灾区慰问,盖祝国都跟随采访。

  3月3日下午,在家中的轮椅上,盖祝国向我们讲述了40年前的往事。

  如今老人已是74岁高龄,岁月的侵蚀让他疾病缠身。因为身体不方便,老人的声音低沉、语速很慢,讲到激动处,几次哽咽。在盖老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走进了邢台抗震的历史。

  “党中央、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

  [背景回放]1966年3月8日,地处华北平原的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的强烈地震,灾区满目疮痍,到处残垣断壁、房屋倒塌、河堤破裂、地上的大缝里不断往上喷沙冒水,灾区人民伤亡惨重,到处哭声一片……消息传到北京后,灾情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恩来总理当天在国务院会议厅召开了紧急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紧急部署。第二天,周总理就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记者口述: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一阵剧烈的晃动把我从梦中惊醒。“地震了!”我立刻清醒了,匆匆穿上衣服,冲出家门,跑到当时的邢台专署,打电话了解震情并进行采访。

  第二天,河北日报编辑部长途电话通知,要我赶往隆尧白家寨,有重要采访任务。

  邢台地委派了辆吉普车,于3月10日赶到指定采访地点。到了白家寨后,地委同志告诉我:周总理到了地震灾区,一会就到这儿视察慰问……

  就要见到敬仰的周总理了,有幸在咫尺之间聆听周总理的谈话,我既感到荣幸,也感到肩负重托的紧张。

  当天下午2时30分,3架直升飞机,带着太阳的瑞气,降落在隆尧县白家寨村距打谷场不远的地方。

  那架银色直升飞机刚停稳,螺旋桨扇起的尘沙还在飞扬,飞机的舱门就打开了,门口出现了人们热切盼望的亲人———周总理。

  初春的田野上还蒙着残雪,风冷飕飕的。周总理只穿一身青色呢子服,没戴帽子,双鬓斑白,显得衣着朴素而又过于单薄。他大步地走向群众,紧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说:“乡亲们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人们眼含热泪,潮水般地涌了过来。

  周总理先用手势让前面的人蹲下,还把一个乱跑的小孩抱给蹲在前面的人,叮嘱人们不要挤着娃娃。当他踮起脚尖眺望发现还望不到外围的一些人时,便问身边的人能不能找个什么东西,让他站在上面。部队的一个同志跑到就近的帐篷外,搬来两个运送救灾物资的空箱子。周总理站在上面,望着扇面形的会场,大声说:“同志们,乡亲们,你们遭了灾,受损失很大,党中央、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

  这声音回响在无垠的原野上,震撼着人们的心,上千名群众挥泪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我的眼睛也湿了,用心记录着周总理的讲话:“现在已有两万多名解放军,一万多名地方工作队、医疗队前来支援大家”,并号召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战胜灾害,重建家……”

  “一碗白开水,反映领袖对人民的深情”

  [背景回放]在灾区视察的日日夜夜,周总理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当时余震一天发生好多次,周总理全然不顾,他跨越一条条地面裂缝,穿过一道道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断壁残垣。哪里有受灾的群众,哪里就有周总理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亲切的话语。

  记者口述:

  开过群众会,周总理向白家寨村里走去。村里已经没有路,到处是碎砖乱瓦,到处是横三竖四的檩梁,不时还有条条地裂。周总理却置脚下于不顾,看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每见到一个人,他总是关切地问:“家里损失怎么样?”“窝棚里挡寒不挡寒?”

  当周总理走到村中间时,见一个小女孩站在一段残墙下,吮着手指头望着大伙。同行的人注意到了小女孩,却没注意到她背后的危险。周总理却快步走上去,跨过一道地震裂缝,俯身把小孩抱了过来。他望着孩子那满是土渍和泪痕的脸,问道:“你爸爸妈妈呢?”当孩子回答爸爸妈妈都在时,周总理才放心地把孩子放下来。

  就在这时,余震突起,小女孩刚才站在下面的那段残墙,只摇晃了一下,就倒塌了,滚滚烟尘立马扑了过来。

  慰问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总理却毫无倦容,走进村头的帐篷,开座谈会。

  帐篷里只有一张桌子,三条板凳,一个竹皮暖壶,几只农家用的粗瓷大碗。大家进来,周总理礼让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快坐!”

  周总理谈话时,有位同志往粗瓷大碗里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周总理。周总理双手接过,放在桌上继续谈。那天有风,帐篷遮挡不严,碗里落进了尘土。周总理端碗要喝时,他身边的保卫人员过来按碗阻止,周总理没有理会,端起大碗,轻轻吹掉水皮上的尘土,痛快地喝了下去。

  当时地震后,井水翻花涌出黑水,风尘不止,秽物乱飞,卫生条件极差。周总理本来是可以带专用水的,可他没有。他喝了群众倒给他的白开水,而且喝得那么甜。

  “群众生活安排得怎样?”周总理喝过水问。

  “安排了。一家一口锅,一人一领席、一只碗、一双筷子。”公社(当时乡称公社)党委书记杨士英答。

  “有和面盆吗?”

  “有。每户还发了盏煤油灯。”

  周总理点点头,说:“还要抓紧恢复生产。社会主义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自己也要发愤图强。支援物资陆续到了,要和群众商量、分配好……”

  "不能让灾区人民迎着风沙"

  [背景回放]3月8日后,邢台地震灾区余震不断。3月22日,邢台地区宁晋县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灾情继续扩大。宁晋、冀县、巨鹿等县一些村庄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为安定群众情绪,鼓励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4月1日,总理再次来到邢台地震灾区。他一天之内先后到宁晋县东汪镇、冀县码头李乡、宁晋县耿庄桥和巨鹿县何寨等五个村庄,进行视察和慰问。

  记者口述:

  1966年4月1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又一次来到邢台地震灾区。

  那天下午,刮起凛冽的西北风。大风携带着尘沙和废墟上的杂物,呼呼地飞扬,把天地间搅得混混沌沌。在巨鹿县何寨村头的帐篷里等候的人们,不一会儿,就风沙遮面,彼此难以相认了。

  "天气这样坏,直升飞机难以起飞,周总理可能不来了。"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下午1时多,周总理在先后慰问了冀县、宁晋等县的四个村镇后,坐着专机,迎着风沙飞抵何寨。

  周总理下了飞机,径直走到群众中间去,向坐在那里的群众招手问候。从北头走到南头,周总理发现群众面对西北风而坐。

  原来,周总理到来之前,人们用沙篙和席片、木板搭了个坐北朝南的讲台。

  "我在讲台上讲,避风、方便,可群众呢?让几千名群众迎着风?"周总理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临时改搭讲台不可能了,只好把一辆刚卸了救灾物资的卡车开到南头,作为临时讲台。周总理登上卡车,迎着大风对着麦克风发口令,请几千名群众"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人们开始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当背着风沙坐下来,看到呼呼风沙扑打周总理的衣襟和面颊时,才陡然明白过来。会场上一阵沸腾。这是千万颗心的颤动!

  周总理迎着扑面的风沙,通过麦克风,对大家说:"同志们,乡亲们:8号地震后,我看了隆尧,没有到你们这个庄上来,22号以后,党中央派代表团来慰问你们。你们受了灾,情绪还很好,敢于向困难斗争……"

  热烈的掌声压倒了狂虐的风沙。

  周总理迎着风沙越讲越激昂。他一句一顿,铿锵有力地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总理每说一句,群众就振臂同声高呼一句。那呼声,是誓言;那手臂,是力量的森林!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背景回放]3月8日上午,在初步查明震情后,周总理当即命令北京军区石家庄和邢台地区的驻军及河北省军区的部队,立即出动,携带急用药品、担架、帐篷和抢险工具,赶赴震中地区,救死扶伤,抢险救灾。按照部署,各部委立即行动起来,很快组成若干支医疗队;积极做好医药、粮食、被服和其他救灾物资的调拨和救援工作;空军、民航和铁道交通部门派出飞机、专列和车辆,随时用于空投食品、转运伤员、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

  记者口述: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这首当时流传全国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就诞生在当时的一个军用帐篷里。

  4月1日到达何寨后,周总理和几十名抗震救灾模范一一握手,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慰问。他握着南哈口村抗震模范刘连英的手说:“你辛苦了。我听过你的事迹介绍,你在抢救集体的牲畜中立了大功……”话还没说完,刘连英已热泪涌流,他拉着周总理的手说:“这里余震闹得厉害,风又这么大,你老人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俺打心眼儿里不落忍啊!”

  来到一座军用帐篷后,周总理和70多名基层干部、抗震模范、群众代表座谈。他靠桌子角坐下来,询问大家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打算。

  周总理扳着指头,跟大家商议发展生产的规划,要求多打井,多植树,平整土地,多利用农家肥,并鼓励各级干部要深入下去多和群众商量。他说:“群众是主人,凡事要多和他们商量;要抓典型,多表扬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先进。”

  在座谈中,周总理发现了坐在角落里、满面尘沙的音乐家劫夫,便叫着他的名字说:“你写的歌曲群众很爱唱。灾区的人民需要精神鼓舞。希望你能为他们写出好歌子来。我不会唱,可以为你推广。”

  “我力争完成总理给的任务。”劫夫说。

  “好啊,你可以就地创作,就地教群众唱嘛!”

  参加座谈的人对总理和音乐家的对话,报以热烈掌声。

  以后,在地震灾区乃至全国流行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歌曲的第一个音符,就是在这帐篷里孕育的。

  走出帐篷,周总理边往直升飞机那边走边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神色严峻地对县、公社干部说:“建设这么多年了,这里还这样荒凉,我们对不起人民。今后要多植树,多打井,改造旱涝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开过大会后,群众没有走。见周总理要上飞机了,都涌上来送行,周总理向大家频频挥手。走几步回转一次身,又走几步又回转一次身。

  登上飞机后,周总理再一次回转身来,深情地大声说:

  “乡亲们,大家要把生产搞好,把日子过好。过几年,我一定再来看望你们!”

  从那以后,邢台地震灾区的人们,年年植树,年年打井。何寨等许多村镇成了平原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他们希望周总理再来时,行走在浓绿里,谈笑在树阴间。

  □记录、整理/本报记者 许卫兵 张丽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