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镜头记录抗震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0:24 河北日报

  宋克章,82岁,邢台地震时任河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他就赶赴地震灾区。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和后来赶到的本报记者赵征、袁浩等同志深入抗震第一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邢台地震发生的当晚,宋克章就赶往灾区。当时灾区的情况很不好,余震不断,地上有巨大的裂缝,还不时往外冒水,汽车开着开着就跳了起来。他们只好下车步行。到达灾

区后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拍摄工作中。

  当时全国四面八方的救援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开赴邢台。一到灾区,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抢救,先是清理废墟,抢救受伤群众。宋克章说,解放军的到来,稳定了灾区群众的情绪,极大振奋了他们抗震救灾的信心。

  灾区的条件很恶劣,余震不断,风沙弥漫,严重缺水,经常是十几个人用一个洗脸盆洗脸。但参加援救的解放军官兵渴了喝口白水,饿了吃口干饼,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解放军战士就像帮助亲人一样帮助当地群众,可卖力气了,专挑最累最苦的活干。”解放军的干劲感染着宋克章和同事们,他们不顾危险,用镜头记录着珍贵的事实。当时余震不断,往往正拍着片子,脚下突然晃起来,就急忙跳到一个比较硬的地方接着拍;正在赶路,身边却突然冒出一个大洞,“汩汩”地往外冒水。

  地震发生后不久,来自全国的救援物资就到了邢台,在通往灾区的路上,一辆辆大车装满了支援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木料,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铁锅、奶粉、面包等。为了把这些场面拍下来,宋克章和同事们兵分几路,用镜头记下了全国人民一份份深厚的情谊。

  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很快恢复信心,投入到生产自救当中。在宋克章拍摄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了灾区人民在修理农具、

  挖通水渠、犁地、耙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帮助灾区人民尽快站了起来。

  链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邢台地震受灾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邢台、石家庄等6个专区、60个县、市毁坏房屋500余万间,其中260余万间严重破坏和倒塌,8064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仅邢台地区不完全统计,损失达10亿多元。

  一方有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之后,人民解放军2万多指战员在震后一个多小时即赶赴灾区,投入救灾工作。全国各地区、各部门100多个单位,3.7万人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各种救灾物资和慰问品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当年拍摄的历史资料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