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事业单位“一切为三” 经营服务单位将转制为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1:06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洪奕宜

  一场席卷深圳事业单位的整体配套改革今年将全面展开。在上个月召开的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市人事局局长王敏透露,深圳今年将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其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将转制为“企业”。这向外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深圳的事业改革即将触及关键环节,用王敏的话来说,即“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无疑是今年人事工作的最大亮点。而国资委也将努力建立起产权管理到位、资产使用合理、运营管理高效、资产处置规范、绩效评价科学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这一步做到了,将在全国起到突出的改革示范作用。”

  改革背景:

  事业单位“站错队”

  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有工作人员2900多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亿元。而深圳全市共有近1900家事业单位,首批进行改革的事业单位的具体数字还在研究中,正征求意见。

  长期以来,在事业单位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量机构所从事的“事业”基本不具备社会公益性,有关业务完全可以交给营利性的市场主体承担。“换句话说,很多‘事业单位’站错了队。”有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说。

  于是,事业单位往往成了这样一个角色:既要照看到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又要发展经济,还要负责监管。市场分工不明,不仅导致政府负担过重,无力发展那些真正具有公益性的社会事业,也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在此情况下,深圳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其基本任务之一,用人事局有关负责人的话,就是“把那些不具备公益性的‘事业’机构尽快从政府序列中分离出去,交给市场。”因为,“社会分工明确了,凡事都要讲求效率。”

  在事业单位改革这个问题上,有关专家指出,深圳的改革与内地一些事业单位改革不尽相同。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尹昌龙博士认为,内地的一些改革是因为财政负担过重,要养活压力太大,而深圳的事业单位改革则是:“一些事业单位被养懒了,养得没有活力,对公共事业发展没有什么贡献,必须要改革。”

  人事局:

  开展人事制度配套改革

  有专家分析,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将实现两个跨越:一是从事业身份变成企业身份,另一个则是从事业单位的干部变成企业的雇员,即个人身份的转变。从深圳的改革情况来看,后者的改革在去年显得更为大刀阔斧。从2004年底开始,市人事局就已经在事业单位探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鉴于教育、医疗系统在事业单位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去年初就选择了这两个领域开展试点工作。

  而在上月召开的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事业单位改革被列入今年一项重要的人事工作,市人事局局长王敏也重点介绍了改革的具体步骤。据介绍,现有的事业单位将实施分类改革,按照不同类别的特点,分为“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三种性质的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再对三类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原则上,“监督管理类”和“经营服务类”单位将从事业单位剥离,分别转为“行政机构”和“企业”;“公共服务类”单位将予以保留,但要进行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在今年内陆续推开管办分离、“以事定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推动事业单位机构法定化的试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分两步走”、“三分天下”。

  与此同时,王敏仍不忘强调开展与之相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部署了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并要求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我们今年的工作相当艰巨。”王敏坦言。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尹昌龙认为,事业单位实行改革之后,尤其是有些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变成企业的雇员,这不仅意味着身份的变化,还将在收入、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实现这些跨越,带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才能彻底实现。”

  国资委:

  9月底前实现经营性资产剥离

  在三类事业单位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次体制改革的难点。配合人事制度的大胆创新,深圳将创建一套全新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据了解,市国资委去年分两批基本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摸清了资产的分布、结构和管理情况。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内约有1100家单位,资产总额约900亿元。市国资委主任郭立民在今年2月全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次清产核资在范围、规模、效率和手段上均属首次,是深圳历年来最全面和彻底的一次。”

  而这一次的清产核资,也为今年创新监管体制、强化监管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国资委研究提出了分类监管的体制改革方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起草了《深圳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去年还牵头办理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工作,涉及资产总额20多亿元。

  实施改革的这些单位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又该如何有效处置和严格监管?据市国资委透露,深圳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经营性资产资源主要集中在水务、公交、物流、港口等行业。行政事业单位剥离的经营性资产将纳入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按照资源优化配置要求进行改制或重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剥离工作将争取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

  而非经营性资产将实行分类分级授权管理。记者了解到,市国资委将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部分监管职能授予给市委宣传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13个部门以及深圳大学等3家校董会,签订授权协议,明确双方权责。未被授予单位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由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另外,对深圳会展中心和市交通局等部门下属相关事业单位管理的公交场站、体育场观、口岸停车场等资产进行委托运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