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连续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后的“审视”——问题孩子身后都站着问题家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1:06 南方日报

  ■本周特稿

  本报记者洪奕宜张玮

  新学期才刚开始不久,这座城市就连续发生两起学生自杀事件。

  而社会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知情者并不多。毕竟,这是个敏感的话题。

  然而,年轻的生命并不会在悄悄淡化的事态中安然逝去。这一事件更多的是引发业内业外甚至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再一次关注和思索。

  A16年前的试水——“诚实的品格比偷来的分数更珍贵”

  深圳市德育与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福田区教育局调研员黄孔辰记得很清楚,16年前,他作为福田区“成功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走进了新沙中学。该校学生主要来自沙头地区6个村,改革开放使这个地区迅速富裕起来,但经济上的高收入和文化上的低素质这一巨大反差,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源素质处于全市最差之列。

  “成绩差还只是一方面,厌学、打架等品德不端的行为则往往伴随着心理缺陷!”黄孔辰告诉记者,这些学生的家长,多数文化水平低,有的小学都没毕业。而当地的许多家长具有深圳、香港两地的双重身份证,大多在香港打工,使这些孩子从小就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品德行为和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比文化知识的缺陷更为严重。

  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黄孔辰在新沙中学开展了“成功教育”的研究课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给学生上心理指导课,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就连所上的语文课前15分钟也是根据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讲解心理问题。

  记得有次语文测验,黄孔辰称有事不能监考,临走前他在黑板上写上“诚实的品格比偷来的分数更珍贵——比一比谁的自律能力强”。结果学生们真的没一个人作弊。“那次的卷子尽管有些学生考得很差,但我全部给了合格。”黄孔辰笑着说。这可能是深圳教育史上的首次无人监考。

  3年后,入学成绩处于全市最低水平的“成功教育”试验班的学生,全部顺利考上高中。更可喜的是学生面貌大为改观,试验班级连续3年步入区“文明班”行列。

  B“心理教育不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

  然而,教育并非一劳永逸,随着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凸显很多新的问题和特点,而这些问题是过去所未曾显露出来的。今年2月4日,深圳某重点中学一高一学生在家自缢身亡,没有留下任何遗书。

  这是一个从小到大学习都很优秀的男孩,他所在的班级是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高考目标除清华、北大不上。这样一个年仅16岁的优秀男孩,就这样选择自杀,离开他的父母,离开社会。男孩的死亡引起了社会的纷纷议论。在该校内部论坛的校长信箱栏目里,有网友留言:“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汹涌‘优秀’观,能不压坏孩子稚嫩的肩膀吗?”

  针对这个话题,记者于3月3日与福田中小学近十位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座谈。华强职校心理辅导老师杨晓燕说,由于该校近年来入校分数逐年下降,入校学生成绩差,失败者心态多,学生恋爱中还出现性问题。她在心理辅导时的重点是“主动走进学生”,通过周记的形式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调控情绪、清晰目标,做职业生涯规划。

  但心理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弱校,生源较好、家庭环境较优越的重点学校也同样有。“主要是情绪和交际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孩子成绩较好,个性强,比较自我,只能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红岭中学心理老师张瑞说。心理老师蒙恩所执教的梅园小学,学生家长多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员工。“很多孩子常常出了校门又到奥数、英语等培训班学习,学习压力很大。”

  竹林中学是受地域影响、生源比较特殊的学校代表。由于附近大多居住的是第一代来深圳做建筑的工程兵,该校学生也多为工程兵子弟。“这些学生的父亲一般靠体力活养家,母亲为农村妇女,家庭独生子女少,家庭教育非常薄弱,部分学生没养成生活、学习习惯,没有升学压力。”该校心理老师郎盈说,学生与家长在学业等问题上的矛盾是这类学校的心理辅导重点之一。

  但不管各校的心理问题呈现怎样的异质化,谈到心理问题的成因时,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老师都认为,问题孩子后面都有个问题家庭或问题家长。也正因为如此,福田区教研中心的刘曼云感慨道:“良好的家庭教育真是最大的财富。”而黄孔辰则认为:“开展心理教育不是搞一个合唱节、一场运动会,不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讲的是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和润物细无声。”

  C不谈“死”是虚伪的

  青少年自杀事件迅速引起了市、区教育部门的关注。就在2月下旬,市教育局专门召开部分学校校长座谈会,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在会上坦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影响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日益复杂,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紧迫。

  “不谈‘死’是虚伪的,死亡给人带来很多伤痛,属于社会的伤痛。”华富中学深受学生喜欢的心理老师陈芳很直率。

  有教育工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似乎有点‘讳疾忌医’之嫌了!”言下之意,是我们对于此类“敏感”话题太过“敏感”,往往因出于学校影响和社会稳定的考虑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事实上适得其反。”有位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20年的教育界人士指出,在这方面,深圳应该向上海学习。他告诉记者,去年底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而就在今年初,作为上海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配套文件,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制订了《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以生命教育为依托,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学生自杀事件,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既然发生了,不仅不应该回避,更应该利用这个活生生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在这方面,我们远远比不上香港。”这位教育工作者认为。

  D心理问题不该回避家庭教育支持更重要

  16年前,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的情况下,福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起步。1997年,福田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特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程”的研究。2000年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签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由福田区开发的地方课程——《成长、成熟、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进入全区中小学的课堂,成为对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走进福田区的任何一所中小学,都可以发现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得到所需要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宣泄。

  黄孔辰认为,心理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有些病理性的心理障碍需要借助医疗模式。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绝大部分的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和治疗。为了探索一条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去年在市康宁医院的专业支持和指导下,福田区教育局创办了全市第一家公益性心理辅导专业机构——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区属学校30名专业心理教师为全区广大家长、师生提供免费心理诊断、心理辅导以及矫治性、发展性的心理与行为训练。该中心成立不到1年,就义务接待来访者1520人次,接听热线电话咨询823人次,面谈咨询611人次,其中接受心理训练86人次,受到全市广大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在长期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因为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于是,从1997年开始,区教育局又创办了连锁性的“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并通过培训建立了由100多名骨干教师与学校领导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使得许多家长不再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能更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子女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和心态,并且能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和谐多了。

  E60多所小学里只有3位心理教师

  然而,先行者也有先行者的困惑,福田区教育局在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全市将面临的。据了解,目前福田区共有30位专职心理咨询的心理学教师,分布在全区70多所中小学校;而在其中60多所小学里,却只有3位心理教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是教师编制有限的问题,另外就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突出、不重要”的错误观念。福田小学心理咨询老师刘勤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没有中学生突出,但往往都是处于‘潜伏期’,一到了中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华富中学陈芳老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对这个问题她深有同感:“在小学阶段没有及时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到了中学,他们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往往显得更不成熟,也更容易出问题。”

  撇开年级差别不说,即使从整体层面来看,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仍显不足。而另一个困惑,黄孔辰坦言仍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比如虽然对班主任、家长进行了一定的培训后,对校长还未作这方面的系统培训,而一校之长往往决定学校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水平。如有的学校为了应试分数,订了心理教材但是不开课,甚至还出现“不愿订教材”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在前不久刚刚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李意珍透露,计划将每年6月定为“关注未成年人教育行动月”,在这个月里,将集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切实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还准备启动“一帮一”活动,由市、区、街道各级领导联系一所中小学(幼儿园或社区教育点),每个校长联系一个班级,每个老师联系几个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对于薄弱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期待的。

  图:

  学生不愿、不想、不肯与人接触,不和社会沟通,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本报记者何俊摄

  有校长建议,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何俊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