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昌平区郑各庄:村碧水绕高楼 大学进新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6:15 北京晚报

  

昌平区郑各庄:村碧水绕高楼大学进新村

  村里的宏福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园内碧水连天,且湖水全部为二次处理后的中水。

  本报记者 龙露/文 安旭东/摄

  在昌平区北七家镇西北侧,有个不大的村庄———郑各庄村,说是村庄,却已看不到一寸农田,一头耕牛。田间的小路早已变成林荫大道,576户村民也离开了祖辈为他们留下的平房小院,搬进了高楼大厦。只有村中特意留下了一两处小院落还能看到当年郑各庄村的一点影子。

  村庄建成新社区

  “过去郑各庄村的村民,每天在地里刨食,靠老天爷吃饭,早晨天不亮上工,晚上回到家一身臭汗也没处洗。房不足两米高,黑灯瞎火的,进了门倒头就睡。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村里土生土长的强淑敏大妈说,“现在好了,全村的村民都搬进了楼;农田不见了,盖起了工厂、饭店;村中的泥土路铺了柏油,路边种上了鲜花,碧水环绕,绿树成荫;公园、亭台楼阁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强大妈还特意强调:“我们家住的地方现在叫宏福苑小区,我们上班有工资,退休后有补助金。小区物业费不用交,水气热实行报销制度。空闲时,大伙儿还可到文化站唱歌、跳舞、演大戏,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轻松、开心。”

  村里的老人还记得10年前的郑各庄与很多农村一样:一座座农舍前堆满了柴火、垃圾,猪圈、厕所紧挨着住房,粪便、污水横流。到1996年,村里的“宏福集团”成立,总资产很快便达到三千万元。富起来的农民你追我赶地盖新房。东三间、西五间,村民住宅散落无序。一时间村民的房子虽然大了,可房屋建设无规划,整体环境反倒越来越差。

  1997年,村党总支书、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提出,实施旧村改造,让村民上楼,这一下得到了全村村民和干部的赞成。仅一年后的1998年11月,四栋住宅楼就竣工了,144户村民迁进了新居。随后,二期、三期、四期相继完成。到2002年,29栋新楼完工,想上楼的村民都上了楼。新的宏福社区取代了过去意义上的郑各庄村。村民人均住房40平方米,24小时温泉入户,家家地热采暖。

  65岁多的杨士启和老伴住在宏福苑1号楼1单元108号,130多平方米的楼房内。他说,2001年,他第一批上了楼,上楼时扔掉了所有的旧家具,买了一水儿的实木家具。大彩电、冰箱、空调……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了。现在已退休在家的杨士启被宏福集团反聘为会计,除了每月退休补助金400元,还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他还在集团的企业中入了29万元的股份,去年底分了46000元,家里的钱想花都花不完,去年还去了一趟“新马泰”,一玩就是20多天。

  老人还说,社区内很方便,有超市、幼儿园、学校、医疗保健室、老年活动中心;有公交车通到村内;村外还有环城水系和高尔夫球场……村里拿钱办教育

  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绝不仅仅是有几个钱、住上楼房这么简单的标准。如今,不但宏福苑社区的人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他们还把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请进了村里。

  黄福山大爷的孙子今年快职高毕业了。老爷子说起孙子念书就高兴。他说,过去我们哪上过学呀,想上上不起,就是上得起村里也没学校。现在可好,村里不但有小学、中学,北京邮电大学也落户到村里。而且,村里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学习好有奖励,社区内居民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费全部报销。老人笑着说,这些待遇你们城里人也瞧着眼热吧。

  村党总支书黄福水告诉记者:“农民想富没有文化不成,富起来的农民更要有文化。所以几年来,村里一直拿出钱来办教育,还与中央党校、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办学。去年更拿出土地兴建大学园区,北京邮电大学进来了,中央戏曲学院也要进来。有了文化,我们才是新农村的新农民。”

  实习编辑: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