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评:学校身份“官民不分”谁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7:4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研、李舒

  在今年两会上,教育不公平、学校乱收费问题引起了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其中一些城市盛行的“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受到质疑。

  上学难、上学贵是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大社会问题,有关部门总结出的原因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是实情,问题是如何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地方借鉴企业改革的办法,把部分公立学校推向市场,让民间力量参与或者干脆交给个人包办,只留个“公有”的名分,认为这样做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快速变化。

  对于办学方式的这种改革,老百姓一开始是寄予厚望的,但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反而发现收取“择校费”的学校越来越多、收费越来越高。学校身份“官民不分”现象愈演愈烈,在挤压民办学校生存空间、侵占公共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优质教育资源首先不是表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等硬件上,而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寄望于民间力量的参与短时间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只会产生两种结果,或者摊薄现有的优秀师资,或者使有限的优秀师资向少数学校集中,加剧学校强弱分化。“公有民办”学校不断提前招生时间以抢夺优秀生源,也给学校两极分化火上浇油。

  其实,学校公办还是民办,对老百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教育的权利能否保证、机会是否平等。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民间力量参与办学或者其它形式的改革,都应当以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为目标,任何违背群众利益的做法都应当纠正。(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