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唯实 一生求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8:16 法制日报 |
崔敏教授的新著《求真集———我的治学之路》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76万字的著作,概述了先生的人生轨迹和治学历程,是先生数十年治学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亦史亦论、涉猎广泛、见解精辟、文笔劲健,读之启人心智,受益颇深。本书具有鲜明个性与特色,以下几点尤值称道: 其一,体例新颖,亦史亦论。与一般学术专著不同,该书以“人生轨迹”开篇,概 略介绍了作者的身世和坎坷经历,而后大致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用20个专辑将先生在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归纳,其中包括哲学与政治学研究、宪法学研究、法理学研究、法制史研究、证据学研究、死刑问题研究、黑社会问题研究、毒品犯罪研究、司法改革建言、公安执法研究等。最后一辑,全面总结了先生从教与治学的经验与体会。这种融专著、论文与历史回顾于一体的汇编形式,既便于读者了解其著作发表的时代背景和实际发挥的作用,亦显得新颖别致,更增强了可读性。书中亦史亦论,详尽阐释了其从教与治学的心路历程,给人以启迪。读者可从中窥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技巧,领悟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立意、论证的一般方法。依笔者拙见,将该书视为一部学术指南亦不为过。其二,涉猎广泛,融会贯通。崔敏教授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足了诸多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犯罪学和法律史学等,最后主攻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学,体现了“博”与“约”的有机结合。可以说,他既是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专家,同时又可称之为“杂家”。广博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术素养,使先生在治学中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卓而不群。无怪乎先生在论及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许多专门问题时,总能潇洒自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盖与此大有关系。本书作者著述甚丰,27年中有250余篇论文、10余部专著(包括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问世。而今,作者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地归纳梳理,浓缩成这部《求真集》,其厚重与价值自不待言。 其三,追踪前沿,锐意创新。先生有过坎坷的经历,“文革”期间蒙冤十年,平反时已是不惑之年,错失了搞学问与出成果的最佳年龄时段。但他能够急起直追,奋力拼搏,紧随思想解放的潮流,始终站在理论创新者的行列。他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对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疑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从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客观主义”正名、阐释法的继承性和社会性,到力主废除“免予起诉”、取消“收容审查”、废止“9·2决定”、倡导“法制文明”、建言司法改革等,始终紧扣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尖端问题。先生始终坚持一不唯书、二不唯上、三不盲从,为求真理奋不顾身,从不迷信权威、更不随波逐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痛斥学术腐败,体现了学者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品格与学风,诚为可贵,殊为难得。 其四,求真务实,贴近实践。先生治学,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关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反对华而不实、故弄玄虚。20余年来,他主持过三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刑事证据的理论与实践》、《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毒品犯罪证据研究》。为此,他带领课题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深入公检法实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法学研究特别是诉讼法学的研究,必须面对现实,密切关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深入实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弄清它究竟“是什么”,摸清该事物的现状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弄清“为什么”,即:为什么它会是这样而不是另外一种样子;然后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提出应当“怎么办”。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也才能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先生的著述绝无无病呻吟、扭捏作态之弊,更没有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而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其五,文风劲健,情理并重。先生文风精健,文字功夫甚佳。他的文章,一向犀利劲健、铿锵有力。除撰写学术论文外,先生还写过许多随笔与评论文章,均直陈时弊、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让人折服。本书亦如此,在文字上更加洗炼,分析也更加深入,情理并重、生动感人。一部76万字的著作,读来并不感觉沉闷,除了思想的深邃外,亦得力于文字的功夫。先生常给自己的学生讲授如何撰写文章、遣词造句,书中对此亦有介绍,可资有志求学著文者借鉴。 崔先生一生求索,唯实唯真。而今,积数十年之功撰此《求真集》,为学林添新,为后学铺路。感佩之余,特郑重予以推介。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