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深化改革 急不得也消极不得(唐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0:10 东方网

  两会期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话题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0多次提到改革。3月6日下午,胡锦涛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有的人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产生了急躁情绪,希望改革立竿

见影、一步到位;有的人对改革、建设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大家都关心改革,期待改革,希望通过改革更好地发展。听了胡锦涛的讲话和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后,代表、委员们从中领会到很多深层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胡锦涛)

  改革能否成功,时机的选择很关键。时机不成熟时推行改革,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也很难推行,容易成为“早产儿”,甚至“流产”。相反,如果改革总是“慢半拍”,又会错过发展的机遇,延缓前进的步伐。因此,总书记特别强调“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同样,改革的力度也很重要。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一些改革难度较大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力度太小,“挠痒痒”,很难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改革的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都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国情,不能脱离国际大环境,大的走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也是基于对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分析和对我国国情的准确判断。在去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他明确提出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有两个是共同的。就是在工业化初期,各国都需要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各国又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发展,这也是一个趋势。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我们已经到了需要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这样的发展时期。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纷纷表示,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

  “新农村建设,是相当地热。”网友这样说。不仅是新农村建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财税、投资、价格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也成为热点,人们期待着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新的突破。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胡锦涛)

  

  决策民主、决策科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回望20多年的改革历程,我们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探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最宝贵的是,我们积累和总结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引我们更好地前进。改革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更加统一的认识、更加鲜明的目标,因此,要更加广泛地征求民意、更加充分地发扬民主,更好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使改革举措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更加民主、更加科学。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就是决策科学、民主的经典事例。从开始部署起草“十一五”规划,至草案公布,历时两年有余。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国家发改委首开先河,“向民间买思想”,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方案;中央直接部署22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披星戴月赶赴各地,密集调研;中南海敞开大门,专家建言献策,基层群众畅所欲言。有评价说,“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带来了部门决策向社会决策的转变、封闭性决策向公开性政策的转变。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民主决策,着力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就一系列事关全局、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各种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对形成正确决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地吸纳民意,汇聚民智,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的一大亮点。

  三、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胡锦涛)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凭借党的好政策和人民的勤劳奋斗,很多地方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然而,环顾锦绣的中华大地,人们也看到了城市和乡村,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有人用“欧洲+非洲=中国”来描述中国,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基本符合实际。因此,先富起来的地区,如何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从最初的吃饱饭、有衣穿,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铿锵有力地指出,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传承,也是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在现阶段,要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只有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四、改革要有艰苦奋斗精神(温家宝)

  

  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改革和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知难不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这要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在此,温家宝总理拓展了艰苦奋斗的内涵。今天的艰苦奋斗,不仅仅意味着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还要求真务实,要把已经确定的规划、政策和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还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还要有创新精神。温家宝强调,“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使我们的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决定中国命运。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今天,细细研读中央领导对改革的最新论述,我们会发现很多新意,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作为跑“两会”的记者,见缝插针地写下了粗浅的感言,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网友。


作者:唐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