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盛世创新扭转千年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4:05 新民晚报

  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让来自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群情振奋,更引发其中十余位院士的强烈共鸣,感慨“赶上了华夏历史上数百年不遇的盛世,也面临着扭转千年轨迹的重任”。连日来,院士委员们难抑激情,纷纷建言陈词,为创新奉献自己的金点子。

  克服科学创新文化障碍

  汪品先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许多基础科学的创新来自科学家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如对圣贤的过分崇尚使人不敢逾越前人,科举制度让人沉于“八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出现。近年来我们又过分倚重物质刺激的功效,而对于科学家创新好奇心的驱动则重视不够。

  建议:投身科学,首先要有兴趣。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科学好奇心的引导,广泛开发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爱好;要清理和克服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从政策层面上改革片面追求功利、盲目崇拜权威和崇尚形式主义的做法,形成有利科学创新的文化氛围。

  鼓励多出概念驱动创新

  许根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科学创新中,存在着概念、技术和数据等三种驱动力,其中又以概念驱动力更为重要,常常一个好的概念就能形成一个学科一个产业,这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我国的自主科学创新最缺少的就是由概念驱动的创新。

  建议:概念可以驱动原始创新,这首先要有想法。要从政策层面上鼓励人们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想法,只有有了想法,才可能有发现和创新。不要认为科研人员在科研中闪现的想法别出心裁、不合“实际”,就不给予支持,要给予试一试的机会。只有更多一些概念上的创新,我们才能走到世界科技的前列。

  加大投入搭建创新平台

  江东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在能引进国外技术的行业,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弱,如汽车、飞机制造业,而在不能引进国外技术的领域,我们的创新能力反而较强,如航天科技。这反映出不少行业和部门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重引进轻创新,只有在无法引进的时候才重视创新。

  建议:对科学创新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要有长远的考虑。引进固然重要,但受制于人,因此要重视引进消化后的创新,并加大投入;要搭建各种各样的创新公共平台,为各个学科的创新提供服务,避免重复建设;改变对科技创新的考核办法,要允许创新失败,失败也是一种成果,可以让后人少走弯路。

  创新需付出,也会有欢乐。昨天,中科院院士、上海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至展委员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些年,光机所在超强超短激光领域,立足于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课题研究走在了国际前列,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要着力于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要从源头上创新,这是最根本的创新。我们有决心在原始创新研究方面继续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朴素的语言,实在的建议,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从这里起步。

  特派记者郑裕利江跃中

  (本报北京今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