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璟阁餐桌上的摩登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5:38 青年时讯 |
有璟阁餐厅 有璟阁餐厅(LEQUAI)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12看台对面,工体内湖北岸。外表看是一个设计颇为现代的钢结构建筑,进得门内却是一个古色古香具有22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这座老房子原来是清朝景德镇一位师爷的家,有璟阁的主人出资购买后从千里之外的安徽运回北京,照原样搭建起来后用现代的建筑语言钢结构将之包容其中并进行延伸。将新旧文化、中 西文化这里进行了碰撞、对接和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璟阁2004年11月12日开业,整个基建工程费时一年多,为达到理想的效果,多次拆改,不惜重金。有璟阁的二楼是一个画廊——北京现在艺术中心(BEIJINGARTNOWGALLERY),这里常年举办各种画展,经营中国当代前卫艺术作品,开业至今举办了若干个画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杨少斌个人画展、17个艺术家版画联展、何森个人画展等。 有璟阁餐厅被意大利国际慢餐协会(SLOWFOOD)接纳为中国首家会员店,是当今北京的一个时尚焦点。 有璟阁集餐厅,集咖啡、酒吧、画廊于一身,从上午11点一直经营到深夜,在周末的时候经常主办一些爵士乐等音乐PARTY。 名利场VS有璟阁 黄燎原被朋友张皓铭拉着入了股,也成了有璟阁餐厅的老板之一。黄燎原介绍说,整个餐馆的前期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生意挺好的,虽说前期投资还没有完全收回来,但每天都在哗哗地挣钱;画廊我是五个月就收回了成本。” 黄燎原把这里定性——名利场,这里有些看上去很世故的人,当然不是仅靠钱财支撑门面的伪世故,而是游历各处、了解世事、熟悉五艺的那种幸福而自然的世故之态。在这里他们以娱乐姿态享受浮华生活。 一网友这样评价:“挺能整景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有点闲、有点钱、有点姿色、有点烧包的大小妖精们出没所在(老妖精稍多,口无遮拦,莫怪!),半夜三更竟有一桌看相貌没有胃口,看打扮只挂一丝的三个牛夫人在斗地主?!吃的嘛,味道尚可,但看不出特色,价格也比较不低,不少东西以‘位’为单位来卖,包括炒米饭,点菜时要留意,每位价格不高,但N位以后价钱就吓人了。也不能怪老板,在这里开店,房租肯定不便宜,那些又土又洋的装修,还有那些在安徽扛回来的大木头,这些成本总要在客人嘴里收回来的。不过有一点没法否认,两个字‘很火’。” 还有人说话比较厚道:我觉得这家餐厅比较适合和商务朋友去,感觉环境还不错,就是位子摆的有点过于密了;环境我觉得总体还不错吧,而且徽派的古宅可以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有点话题去浮想联翩;菜品倒是印象不太深刻了,只记得有个宫保虾球还挺开胃的;价格嘛,还是贵,不过现在北京小资点的地方,价格都偏高。 无国界料理 有位老外朋友光顾有璟阁后,很准确地给有璟阁的菜式定位成“Globefood”,那烤茄子是标准的意大利式做法,而那道蘸着芥末的木耳又让人吃出了日餐的感觉,当然宫保是纯中国式的。按照餐厅的说法,叫做“无国界料理”、“瓦解厨房”。这里差不多5个月左右,除了少数菜式外,要把整个菜式颠覆一次。也就是说,换掉其中的70%以上。所以有喜新厌旧情结的人在这里可以充分满足。 这里的菜单上没什么凉菜、热菜、汤一说,而是按西式的风格分头盘、主菜、甜点什么的,店中最显眼处摆得都是葡萄酒,据说这里的红酒很多来自欧洲的小食品生产商,有些红酒品牌小的只有10公顷葡萄园(相当于10个足球场)。在如此环境中弄得人实在不好意思开口问这里有没有“小二”,还要牛栏山牌的。 混搭 有璟阁二楼左边的画廊,是黄燎原的买卖。 艺术与美食,建筑装饰与美食,东方与西方,有璟阁的时尚魅力之一便是混搭。 黄燎原说还真有客人吃完了逛了一圈后买幅画走的,也有人因为吃饭以后却成了画廊的常客。当然最完美的混搭还是餐馆的建筑本身,说有璟阁是一件艺术品并不为过,餐厅主体部分是从安徽整体迁移过来的一座老宅子,百年前的木质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如今在外面罩上了一层玻璃,有了完全的现代感。 慢餐运动 被意大利慢餐协会(slowfood)接纳为中国首家会员店,有璟阁就又多了一个让人追捧的理由。国际慢餐运动——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和朋友们发起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总部位于意大利美食之乡布拉市。1989年,“国际慢餐运动”在巴黎正式开始。20多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慢餐协约》,鼓励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生活。除“慢餐”外,“慢工作”、“慢休闲”、“慢运动”等组成“慢生活”运动在欧美正成为一种潮流。 慢餐并不是简单的细嚼慢咽,慢餐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有一个以6个M为内涵的慢餐文化定义是很恰当的:Meal(精致的美食),Menu(华美的菜单),Music(迷人的音乐),Manner(优雅的礼仪),Mood(高雅的气氛)和Meeting(愉快的会面)。但有去过N遍餐厅的人反映,那里的音乐总不换,永远那么几首,本来她还是劳拉琼斯的歌迷,可在餐厅老听,愣给听顶了。 古韵 说起老宅,安徽人汪政清功不可没,他原本是以采办古董家具为业的木工,1993年,在北京高碑店开了自己的店面。这一年,汪政清前往徽州购置古董花板,自此被当地民居打动,不能自拔,在其后的几年,汪总是找机会四处寻访徽州旧宅。2003年,他邂逅了这套徽宅,他买下了这套旧宅,拆散并按顺序给每块木头编号之后运往北京。 经朋友引见,他认识了正打算开餐馆的张皓铭。张想从汪政清手中买下旧宅。“卖。”汪说道,“我买来的价格可以说极其便宜,但是我发现,想将其复原到比较理想的状态,需要投入的资金是买价的7~8倍。我是想尽快借助张皓铭的力量复原徽宅。” 过了一年多,古宅复原,效果出乎汪的想象。汪邀请原来安徽的房主来京参观,房主也很吃惊,当得知修缮过程花费的资金数额之后,那位房主说,我要是有这么多钱来修房子,也不会把它卖掉。这间恢复起来的徽宅成了样板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倾倒。尽管如此,汪政清仍然心存遗憾:“工体的那块地太小了,本来地道的徽宅外面有风雨不透的围墙,限于土地,无法复原。” 汪政清就像在收废品一样收购明清时代的徽派旧宅,将其拆散运走,进行复原、修缮并出售。在北京和深圳,这些远离故土的徽宅重新神采奕奕,成为带有传奇色彩的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