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0: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心镇通过吸引内外资加快发展,具有了难得的机遇和优势。二是广州有较坚实的产业基础。随着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广州新的生产力布局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呈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互相促进的新格局。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老城区的“退二进三”,大量加工业需要从市区转移出去,服务业也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这些都为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心镇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三是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延伸和覆盖到整个农村。近年来广州对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始终保持了高强度投入,每年均在200亿元左右,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骨架已经形成,高快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完全可以把中心区和农村联结起来,使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真正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成为可能。四是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已完全可以满足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截至2004年底,我市共有农村户籍人口227万,其中需要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也就只有40多万,只要坚持不懈对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在几年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在把全市65个镇撤并为35个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6个中心镇,规划每个中心镇中心区达到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规模。经过5年至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成为城市拓展和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成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给每个中心镇安排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至今累计投入超过4.5亿元。此外,市农业、水利、公路等部门专项支持中心镇建设的资金累计近6亿元。在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强化中心镇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功能这一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编制中心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从总体上加强对中心镇用地、交通和生态环境的控制,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坚持高标准建设,以道路交通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坚持高效能管理,逐步理顺中心镇财政、税收等管理体制,按照管理重心下移原则,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自主发展的能力。从2002年启动首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工作至今,中心镇乃至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中心镇建设,已成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成为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2005年,全市中心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07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两税收入40亿元,增长28%;各中心镇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75万人,成功转移就业4.08万人,约占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70%。自中心镇建设启动以来,各中心镇累计引进境内外投资项目900多个,合同投资额超过15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00亿元。实践证明,全面加快中心镇建设,对于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对于培育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早在2000年,广州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把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放在全市7434平方公里土地上,围绕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山、水、城、田、海”的生态城市。按照规划的要求,在城市功能组团之间要有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强调规划和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其他各种非建设用地,通过推动中心城区、南部、东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四个轮子”一起转,真正做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实施和推进,广州的城市形态已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基本形成了由都会区、片区中心、外围卫星城(中心镇)及村镇居民点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使广州从过去那种城市化发展到哪里,农业就在哪里消失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切实纳入到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相互融合。我们坚持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钢铁、汽车、石油化工等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在这些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原来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迅速崛起为新城区,形成了东部以萝岗区为龙头的汽车、石化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南部以南沙区为龙头的汽车、钢铁、造船基地和海港物流基地,北部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空港物流基地,中心镇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和不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的态势日益突显。截至2005年,我市农村约有56%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以我市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

  三是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我们从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对农业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过去侧重于单一生产功能,调整为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等三大功能协调发展。坚持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突出做好农村“交通”和“流通”两篇大文章,不断完善农村交通和流通设施条件,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示范性强的中高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近郊、中郊、远郊等三个圈层的农业区域结构;通过着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形成了食品、工业原料、精神产品等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功能日益突出。2005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都市农业示范区29个;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65万亩,约占全市农田面积的33%;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都市型农业产供销总收入达693亿元。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我们从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大力推进,建立健全了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转移就业服务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市、区(县级市)到镇村层层建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智能系统,使农村劳动力获得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用人单位可在全市任何一个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求职或就业登记手续。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为满足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广泛需求,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从2004年起,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计划,实行统筹安排,逐步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资助5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十五”以来,广州共培训农民10万人,80%以上受训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激励机制。通过教育培训资助、职业介绍资助和招用安置资助三项措施,对参加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的农民,分别给予200元和500元的补贴;对就业服务机构或村委会,每介绍一名农民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奖励50元和100元;对招用一名本市农民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单位,政府代缴一年的工伤保险金;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一律按合法收费标准的60%给予优惠。这些措施深受农民欢迎,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均超过5万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由过去的盲目无序转移,逐步向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统一、有序转移就业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推进村庄整治与改造,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坚持以新村建设带动旧村改造,积极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到农民新村和中心村建房居住,逐步抽疏旧村人口和建筑密度,推动旧村改造。在农民新村的建设上,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严禁房地产开发商介入,统一规划建设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强化对农村土地利用、项目建设和农民建房的规划与控制,努力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特色化,引导农民有序建房和农村有序发展,坚决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在历史形成的“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标本兼治,先改制、后改造的思路。首先,将社保、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其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改造,不排时间表,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第三,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不搞大拆大建,以治安、消防、环境卫生设施为重点逐步推进“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依法严格“城中村”出租屋的管理,逐步改善“城中村”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第四,坚持以中心镇(卫星城)建设推动“城中村”改造,通过加快新城区建设,拉开城市发展布局,降低改造成本,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开展。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38个“城中村”的“村改居”工作已基本完成,“城中村”出租屋100%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城中村”的建设形态和环境卫生不断改善,促使原“城中村”的农村居民不仅在身份上,而且在就业生活方式上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变。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我们始终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加以统筹安排,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从2005年开始,把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市、区两级财政三年内集中投入近50亿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07年基本实现每个中心镇有一所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60%的学校上等级。目前,我市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和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接近城区的水平。坚持建立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以“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保大病、保住院”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受农民欢迎,目前参合率已达到86%。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已建有64家镇级医院(卫生院),94%的行政村建立了卫生站。提高中心镇医疗卫生水平,确保每个中心镇建立1所以上二级甲等医院(相当于区级医院)。坚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做到区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一镇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室)、一人一册(书),努力促使先进文化“进村入户”。坚持把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促使农民向城镇集中的重要保障。在加快中心镇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等问题,形成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加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农村覆盖。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24667农户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网覆盖率达到100%。坚持抓好农村法制宣传与教育工作,强化农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加强农村治安防范,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农村管理的民主、规范和有效

  近年来,广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将一批政治强、作风正、干劲足、懂经营、会管理、愿为群众办实事的优秀干部选进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增强了村级组织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三是落实改进帮扶贫困村的工作。从2005年起,对于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贫困村,以5万元为标准线,差额部分由市、区(县级市)和镇(街)三级财政给予补贴。四是认真抓好“十百千万”工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起,我市分两批精心挑选了2800多名经过培训的优秀年轻干部进驻全市1100多个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