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代表委员呼吁消除人才评价三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0:15 每日新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人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以发表论文数量决定成败、“一刀切”地使用外语否决权、单纯用文凭、学历论水平高低的人才评价弊端,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关注。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影响正常的研究、工作,导致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学术腐败难止。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甚至影响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代表、委员们呼吁:虽然这些弊端不是一时形成的,但国家必须尽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标准,以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尽力。

  让论文回归原位

  “现在我国以论文数尤其是 SCI(科学引文索引)录用论文数作为衡量学术工作的最主要指标,如衡量高等学校水平并作为排名依据,衡量某一学科的水平……很多单位都把这一指标的高低和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这是一大误导,导致了教师及科技工作者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全国人大代表钱易指出。

  代表、委员们指出这种误导带来的种种弊端:脱离实践单纯做论文,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导致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污染了学术氛围,破坏了扎扎实实搞研究、默默无闻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

  “现在出现的一些学术腐败现象,尽管跟虚荣心、职业道德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面’对他们的要求:论文没有数量不行。”全国人大代表胡丹对此颇感无奈。而实际上, SCI在国外只是图书馆所编的索引目录,是便于学者查找资料的工具书。美国在进行学术成就评价、评估、人才选拔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 SCI这一概念。

  黄维义委员认为,论文数不能代表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而应看其创新能力,看是否有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创新的论文,再多也没用,要让论文回归原位。在国外,学术评价主要看国际同行的认可,由全世界这一领域前几名的同行进行评议。主要按照发表论文的数量进行评价,则很难准确客观,必须改变这一标准。

  让外语学以致用

  “现在社会上几乎各类人员的任用、提升都以考外语为前提,迫使大家苦学外语,而不去追求业务上的精通和造诣。其实许多专业与外语没多大关系,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体育等等。”钱易代表列举的现象,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管是否有用,如果不能通过外语统一考试,那么晋升职称时就会遇到麻烦;一些高校过分强调英语而忽略专业学习;不顾实际需要,不管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还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单纯地用外语考查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代表、委员们在指出上述直接表现后,还特别强调了许多负面影响:在不少领域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助长造假之风。

  一位去年从某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读研后和读研前相比,不知学到了什么。像全国无数学生一样,将很多时间花在英语上,而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专业课程上。

  “如果工作不需要外语,为什么要把外语作为职称晋升的先决条件?”不少领域的专业人士发出这样的诘问。“我非常佩服那些沉下去一心搞研究、摒弃职称的人,他们不会因职称等而去应付,去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他们或许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外语。但在现实情况下,这样做很难。”黄维义委员说,对外语的要求应从政策上有所改变,要结合具体岗位分析,不要把通过外语关作为硬性规定,外语要学以致用,不能成为摆设。

  让能力重于学历

  “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我们评价人才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将难以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代表、委员们对此非常认同。

  “现在评价、使用人才多以文凭论高低。有人错误地认为:博士比硕士水平高,硕士比学士水平高,有文凭的比没文凭的强。其实,博士、硕士、学士并不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高低。”黄维义委员提出。

  钱易代表说,现在有一些在职人员花钱甚至用公费到高校申请做博士后研究,实际目的并非做研究工作,而是图一个虚名。虽然博士后并不是比博士更高的一个学位,但这样的标准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埋没许多有能力但文凭不够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足却文凭高的人又会浪费大量宝贵资源;而且会给社会评价人才造成混乱。

  假文凭泛滥在近几年已成为一种公害,这与“以文凭论高低”的不科学人才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变了味的“文凭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社会现象,它还反映出社会评价、使用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代表、委员们提出,重视学历可以,但更要重能力;不要过度放大文凭在评价、考核一个人中的作用,必须尽快实现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张焱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