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潘灯:请勿轻言"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4:43 东方网

  最近各地2005年经济指标数据的公布着实让人兴奋不已,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均超过3000美元,均以“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笔者根据去年年底公布的修正过的2004年经济统计数据,全国有超过70个县级以上城市的人均GDP也超过3000美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社会、文化等各个领

域也有长足发展。世人将此称为“中国奇迹”。在国内,有些现代化研究机构和专家不断地放出中国经济总量可以在几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预言;不少城市匆忙宣称,本市的现代化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更多城市则确立了5年或1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仿佛现代化已是唾手可得。

  对于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它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彼此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仅就人均GNP这一核心指标而言,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年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NP已达到27680美元;有的研究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是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各国的平均值,人均GNP只有3000美元。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境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境外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考虑到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在当地GDP中所占比例,以及各地在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时使用户籍人口做分母,而非常住人口做分母,估计实际人均GNP数据离公布的人均GDP数值有一些缩水。

  况且只用人均GNP一个指标作为衡量中等国家水平的标准,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水平的问题,甚至在有的情况下,还有引导一些地区或城市不惜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获取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的倾向。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应该考察其包括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生态化程度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组织在制定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指标时往往不把石油出口国这些事实上的高收入国家列入“发达国家”,而认为像牙买加、多米尼亚、突尼斯和哥伦比亚这些人均GNP只有2000多美元的国家,甚至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人均GNP只有1000多美元的国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轻言“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折射出一些人的浮躁心态。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骄人的成绩和美好的前景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激动。但是激情不能淹没清醒,骄傲不能替代奋斗。曾几何时,我们在“赶英超美”的热血沸腾中贻误了整整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一觉醒来才发现我们原来是那只井底之蛙。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仅需要乐观,更崇尚矢志不渝的拼搏。

  轻言“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折射出一些人狭隘眼光。勿需置言,地区经济的繁荣是最好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样板工程,人均GDP的增长是对老百姓最好的交待。殊不知,这些人缺乏全局意识以及和谐发展观念。只要经济好了,似乎就什么都好。不管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都不只是以某个地区做标准,也不只是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我们所需要的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所谓“中等发达”就是有些不合实际的虚夸了。人均GDP的增长说明不了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人均GDP的增长也证明不了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不会一帆风顺,现代化道路上障碍重重。“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如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在《现代化的迷途》的前言中写道,“现在人们已经看到:成功的现代化也包含着许多不成功的因素,不成功的现代化则更让人掩卷深思。”这本书比较分析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指出现代化是一条艰难的路,一条布满陷阱的路,但也是必经之路。历史上的西班牙、英吉利先后从日不落大帝国逊位,今天的阿根廷、东南亚也因为一次金融危机而让辛勤的果实付诸东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盛、人口资源相对过剩、地区差异较为突出、现代化水平不高的国家,我们说自己在“发达国家”的路上刚刚起步并不为过。

  面对中国GDP国际座次的攀升、面对各地经济总量的上涨,我们有理由豪情万丈,但我们绝没理由夜郎自大。路漫漫,我们还当戒骄戒躁;路漫漫,我们应当只争朝夕。


作者:潘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