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术不端行为非治不可 科技部将建“科学家诚信数据库”,监督科学家们的学术道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8:1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学术腐败面面观

  全国政协科技界举行第一次讨论会,在会上发言的8名委员中,有5位都谈到了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问题。列席会议的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当场表示:“浮躁的学术风气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今后科技部将建立一个“科学家诚信数据库”,对科学家们的学术道德给予监督。

  ★腐败现象一权力与学位交易“权力与学位交易,我们碰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全国政协委员陶化成在发言中询问道。

  陶化成委员说,现在很多领导读上博士了,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上课,学校就给开绿灯放行;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写论文,学校就找人代写;论文质量不过关怎么办?再找学术期刊的编辑部,让他们再开绿灯。

  “降低学术论文标准的事情,我本人也参与过。”陶化成坦言,之所以领导读博可以一路绿灯,就是因为期待领导在今后分配科研经费时,对帮过忙的单位给予“倾斜”。

  ★腐败现象二科技立项拍脑袋全国政协委员王志信发言指出,科技研究与科技立项,不应该外行领导内行。

  王志信说,去年有个研究员发现了一种电流不断旋转的现象,就要求立项。有关研究机构论证多次后,对这名研究员的答复是,这是一种半导体效应,不可以用于一直发电。可是两个月后,有关部门却在四川对这个项目立项,并投资了3000万元。

  “何祚庥院士就此事致信中央媒体,质问有关部门为什么花钱支持‘永动机’。”王志信委员生气地质问道,“这么多专家多次审议没有通过的项目,却仍能立项,这是为什么?”

  ★腐败现象三花钱参会发论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发言时表示,他每年在评审优秀博士论文的时候都很惊讶,一些博士生短短三年内,竟然有几十篇的论文被SCI(指《科学引文索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收录,简直是一个“PaperMachine”(论文机器)。

  而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指出,据他们对全国180个博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0%都有花钱发论文的情况,还有60%的论文有不同程度的数据“勾兑”情况。

  黄尚廉委员分析,目前在国内每年要召开很多所谓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介绍中往往会注明,会议期间收录的论文都会被SCI机构收录,但学术界人士都知道,会议组织者早已重金买通了SCI机构,而国内很多博士为了让论文被收录,也愿意花上几千元去参加这些会议。郭鲲

  ★腐败现象四刊物收钱发文章谢佑卿代表说,现在大多数科研单位都用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的杂志是不是核心刊物等指标来考核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只得花精力发表论文,核心刊物毕竟不多,结果僧多粥少,越来越多的刊物都是收了钱才发表文章。国际上那些顶级的核心刊物是不收钱的,正因为不收钱,那些刊物对论文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谢佑卿说,现在国内的很多学者都愿意在国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这些杂志能体现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些杂志上发表论文确实能有所裨益。谢佑卿呼吁,国内每个学术领域应该有一本不用付费就能发表文章的核心刊物,这样的刊物要办成顶级的学术杂志,用于吸纳领域里最有价值的文章,甚至聘请国际大师来评审文章,不仅发表国内专家的文章,也可以在办出名声后,吸收国外的优秀文章。刘世昕

  学术不端惩处难

  张鉴祖委员说,现在学术不端行为很难治理,很大一个原因是领导袒护。曾经有个年轻的学者在一所学校担任一定级别的领导,可后来这位学者被人揭发论文造假并被印证。学术同行纷纷要求处罚这名学者,可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不同意,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要再讨论这件事情。最后,这名学者被调到另一所学校担任领导职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说,学术不端行为的背后牵扯领导人的政绩。不少造假者都是某位领导人在任期间被当做人才引进的,如果造假者被公开处理,就会让领导人下不来台。

  王子镐代表说,现在的评价体系非常急功近利。一个单位方方面面都有指标考核。比如说,大学里学生有指标,不少学校要求博士生发表多少篇SCI论文,否则就不可以获得学位。老师也有考核指标。老师们要竞争上岗,这个竞争一直延伸到当上院士才可以结束。之前,就连五六十岁的老教授也避免不了这个局面。而所有的这些指标汇总到最后,就成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要凭借这些指标与其他学校竞争,去获得认可并获得资源优势。结果压力逐层下移。学校把压力转移到学院,学院转移到老师,老师转移到学生。

  各个学术单位竞争激烈。对他们来说,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件是个致命的打击。王子镐说,单位与学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学者受到打击,就会使单位的荣誉受损。

  即使单位愿意公布这件事情,但是现在的社会舆论也不够公正。王子镐代表说,媒体更愿意以揭丑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而不会说这个单位多么有勇气。

  “最让我们担心的是目前的风气对年轻一代腐蚀太大,是插在人心上的利剑。”张鉴祖委员说,现在有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这很让人疑惑。这种高产违背科学精神,其实只要问问他们的实验周期有多长,就可以知道他们到底搞了多少东西。“这不是个体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现象。我们的教学质量下滑,许多年轻人没有沉下心来,而急于求成。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完全被摧毁了。”

  不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一起呼吁:“学术不端行为,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京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