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量化考核”催生浮躁学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8:35 大众网-大众日报

  委员感叹: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委员:“且不说汉、魏乃至明、清的历代学术大师,就是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后(由文革前至20世纪末)的一些学术大师,用现今制定的量化考核标准和评审办法去衡量,恐怕都难以符合入选资格。”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丁伟岳委员:“在现行量化考评标准下,老师发表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但质量又如何呢?国外不少学术期刊就因为中国论文投稿太多、很多质量

太差,不得不设立一个初评小组,将大部分没有学术创新的、只是为了投稿而投稿的‘论文’删除,大大降低了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声誉。”

  现象:现在的学术研究者为了迎合学校的评价标准,或申请非专业的项目以显示其符合时尚的“跨学科研究”,或从事一些与自己学术方向无关的研究,催生一批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成果”。研究人员每天要拿出极大精力去编织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网,以便取得被国家或教育部立项、通过课题或是评上某某学者、某某科研一等奖、某某重点项目等名目繁多的量化标准。结果往往是疲于应付而从事一些无谓的科研项目,将学术科研出大成果者所必备的主观能动精神、痴迷的情趣、脱俗的气象以及超凡的才华等等扫之一空。

  根源:现今对学者尤其是教师的科研成果一味强调量化考核,以其是否争取到项目、获奖的级别和数量,以及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和数量来评价其水平、才华和创新应变能力等,更以此作为评定职称、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种机制必然会导致学术科研主动性的丧失,更不会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可言。

  建议:科研管理必须要考虑人性化的内涵,特别对于文科的科研成果,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灵活地执行量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个性特长与兴趣,发掘教师的内在潜力。假以时日,必然能培养出一种朴实淳厚的学风,以抵制日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和学术腐败现象,此为真正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方法所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