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方决策机制不改,钱再多也不够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9:21 南方新闻网

  经济人之汤万君专栏

  3月5日,财政部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说,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中央的还高一个百分点。这个结论相信会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央,动摇了几年来普遍流行的社会认识:1994年中国实施分税制以来,分税制改革“富了中央,穷了地方”的抱怨从未中断。近年来更是听到一些直白的质疑声,关乎分税制的存废。不过,主流还是在大方向认同下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之外,普通人的表达显得有点情绪化。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许多事关公众利益的事情上的表现难以孚众,令人感到不满和失望。财权重心上移,事权重心下移,地方政府债务困境,大家不是不关心,而是词汇太艰深,一时琢磨不清。

  分税制之所以会让普通人怀疑,地方政府可谓“功不可没”。多年来,每凡大家觉得公共服务不到位,最常听到的就是哭穷。当然,是有很多地方政府真的很穷,盖不起学校,也建不起医院,甚至连维持地方基本社会秩序的钱也拿不出来,别说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所以专家们说,上级政府收的钱太多管的事太少,这种财权、事权不匹配的局面,是下一步分税制改革亟须剔除的一个弊端。但我们也不能总是拿这点来说事:即便一个家庭经济很拮据,是不是也应该先买够了粮食而后再做衣裳,如果连粮食都不够吃还成天要盖新瓦房,是不会持家还是败家?地方官应该像普通人家的家长一样,要知道家总有贫富之分,关键还是要会持家。不然,再多的钱也不够烧包。

  分税制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总体大业意义积极,作用深远。但必须承认,当初的分税制方案设计不够完善。一是制度环境使然,二是短期权宜考虑。想想1991年全国财政会议时财政部长向地方政府“乞讨”的情形,中央政府还坚持从体制变革的方向解决和地方的财政分配问题,不能不说是志存高远。可是,在分税制推行至今的12年里,总体税制的改革没能及时跟进解决后续问题,有些令人遗憾。或许,这一不及时真的就多占了一些地方的便宜,加重了它们的负担。

  现在,专家们已经会了分税制的诊,药方基本上也挺对症。财权、事权对等,换个说法就是说,收了钱就要办事,收多少钱就要办多少事。哪个家庭成员要是真没钱收,家长会把从有钱的兄弟那里收来的进行贴补贴补。近年来,中央财政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转移支付,但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毕竟家长还有更大的考虑,花大钱的地方也很多。另外,就是要鼓励各个小家厉行节约,勤俭持家,别家底不算多殷实,就延请什么大管家、二管家的,结果家里的经济没搞上去,孩子也没照顾好,倒是管家们过得挺舒坦。这个叫做减少政府层级的建议,应该力行。

  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和透明的决策机制——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切实纳入地方人大的监督框架,以最大可能地吸纳普通民众的参与,理顺的关系也势必再乱,精简的架构同样也会再在各种名目下臃肿起来。这样的话,地方财政的增速再快,也经不住小家长们的大手大脚折腾。是拿出勇气借深化分税制改革的东风,吹去蒙在地方政治架构上的灰尘的时候了。税,关系到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钱”字,税制就是政制。

  (作者供职于广州市社科院)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