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华强硬不一定等于反华(一己之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6:12 环球时报

  这几年,常有报道言及某国“对华态度强硬”。中国普通老百姓常常会有一些困惑,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国外还有那么多人“反华”呢?事实上,这有一定的误解成分。“对华强硬”并不一定等同于“反华”。

  对华强硬与否,主要看处于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在对华政策上的言行,比如,是否对华态度决绝,等等;而是否“反华”,主要看个人的政治理念、性格偏好。比如,是否敌

视中国,等等。两者有时相通,反华者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对华强硬的政策;有时却不可一概而论,政策上对华强硬的政治家不一定内心“反华”,内心“反华”的也未必会在政策中表现出强硬立场。

  如何将内心世界对中国的好恶表现为相应的政策,主要取决于政治人物在特定背景居于何种政治位置。比如尼克松在成为美国总统前曾被视为极端“反华人物”,他多次宣称绝对不承认中国,甚至辱骂中国为“海盗”。但是,上台后,尼克松的态度大变,非但没有对华强硬,反而打破僵局,成功访华,重新开启中美交往大门。

  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日本派阀政治斗争激烈复杂,这方面的状况更为典型。中曾根是首位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也一直被视为对华强硬派,在任时,他大力推行“实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外交战略。但是,离任后,他对中国的态度却有了较大的变化。近来,他曾在不同场合指出“小泉东亚外交失败”,也多次敦促小泉切勿再参拜,强调中日友好非常重要。

  由此看来,了解各国政治人物对华态度,还需理清“对华强硬”和“反华”这两者的区别。区别至少有三点。从性质上看,对华强硬更多的是一种极端理性的政策选择,一般只顾本国利益或个人政治利益,从不顾及他国,比如,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争时,都会鼓吹对华强硬的外交政策,以示其有某种政治素质,从而换取部分选民的支持;而反华则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常常出于历史成见和过时的意识形态。

  在表现形式上,对华强硬主要与政治挂钩,表现为政治精英的言行,需要表露出来才能判断,比如,发表对华态度强硬的演讲、推动某些大大有损于中国利益的法案等等。而反华主要指的是包括政治人物在内的国民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不一定经常显露出来。比如,某些人内心极度反华,但在与中国交往中时而大放厥词,时而有所掩饰,经常让人难以捉摸。

  从形成原因上看,对华强硬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精英层中权力博弈的结果。对华强硬者可能非常了解中国,也可能知道对华友好会有所获益,但为了达到某种政治集团的目的,无理地选择对华强硬。比如,日本不少“中国通”明明知道中国不会威胁日本,却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推行强硬的政策遏制中国。相反,反华者多是社会教育和历史传统的结果,或出于不了解中国,或者因为媒体渲染等等。

  知道两者区别,就应将某国政治家执行的政策、政治言行与其个人对华的看法分开。对华强硬者片面追求利益,不惜强硬,违背世界和平与合作的潮流。但是,我们却须承认,其中未必都是“反华”人物,从此入手,可以促使我们学会如何与一国对华强硬的政府打交道,也有助于普通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

  (作者是北京学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09日第十一版)


刘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