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王旭东:变义务植树为利益植树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6:17 东方网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最近几天的新闻一下子披上了“绿装”,东山在植树,西坡在造林,一股掀起植树新高潮在各国各地涌起。

  要说中国对植树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用“十分”来形容。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

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全国人大出台了这一决议后,义务植树实际上成为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律务。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明确规定了中央政策补助的范围、标准和办法。用法律义务的形式与国家政策性补助等途径,旨在唤起全民的植树行动,扩大林地面积,绿化城乡。

  年年植树,年年造林。收效到底如何?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一方面由于植树活动在一些地方成了“植数”的游戏,有人形象地说,如果每年都如上报的植树数量植树的话,现在已是“寸步难行”,眼前全是树木;同时,公民虽有植树的义务,可在保护与成活率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客观上讲也难以去精心管护自己植的树。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砍伐。仅以“一次性筷子”为例,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但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一条不起眼的新闻给笔者以启发:2006年3月10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00多名农民在各自承包的荒山、河滩、四旁等宜林地上栽植“股份树”。“股份树”就是由村集体拿出荒山、河滩、四旁等宜林地来“入股”;农民以出苗木、劳动力和管理的形式来“入股”,等到果树结果或树木成材时,按照“股份协议”分红。这种“股份树”农民和村集体均满意,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这样的植树变义务为利益,载下的可是“摇钱树”。在分红的利益驱动下,植树者能不精心管护吗?还会存在“植数”的冲动吗?还有一条关于植树活动的新闻也很抢眼: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内将开辟“成长林”(见证成长历程)、“青年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友情林”(友谊地久天长)、“新婚林”(让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同龄树”(让我们一起长大)等5处不同的纪念林,参加活动者可根据个人不同的要求,在相应的纪念林内进行植树活动。这其实也是一种“利益驱动”,是对法律意义上“义务植树”的一个突破,赋予义务植树新的内涵——个性化选择,植下了树,收获了纪念。

  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植树有其利好的一面,但在多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显现出弊端,重点是义务与权益的不对等,让管护难以到位。现阶段不妨一方面赋予义务植树更多的内涵,另一方面大胆尝试利益植树。


作者:王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