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让中国经济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7:05 国际在线

  作者:郭誉森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忽然发现,在经济上,自己成了全球话题中心:大量贸易顺差、“低估”的人民币、不足的内需,等等。

  一个颇为有趣的对比是,在议论声格外响亮的美国,储蓄率极低而且还在继续下降

,而被谈论的中国,储蓄率超高而且还在继续升高。

  目前这一幅饱受争议的经济图景,其经济逻辑其实高度一致:假定货币、生产力、贸易条件等其他因素不变,一国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其超出的部分必定等于资本净外流量,同时会使实际汇率下降,直到贸易顺差等于资本外流,维持充分就业。

  这里说的储蓄,不是指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而是指每年的产出中没有消费掉的部分(所以,高储蓄问题也就是低消费问题)。要理解目前的图景,首先需要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

  比较流行的解释包括:社会保险不健全,以致人们用高储蓄来自我保险;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还继续恶化,占有多的新富消费率低使总消费降低等等。

  经济学其实早已提供答案,这与因部分基因重叠造成家庭成员间的互爱有关。

  1970年代末,中国启动“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孩子少了,家庭规模变小,会造成所谓储蓄率增高,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真原因,改变人们行为的原因:养儿防老,儿女少了,只好靠多储蓄物质资本来防老;另一个是假原因,账记错了:国民收入(GDP)账上把部分人力资本投资错算成了消费,孩子少,其实是人力资本投资少,却在账上被记成是消费少了。

  天演使孩子能为父母提供快乐,父母的付出大部分是投资的性质———给婴儿吃奶、忍受他的哭闹,不只享受他当时的可爱,也是为得到以后一生的可爱流与孝敬流,父母现在必须作出投入。

  但现在的GDP计算,却把这些牛奶、尿片、小孩房间的租金都算成是消费。正确的算法,应先算成储蓄,然后被投资成人力资本。因此,储蓄与投资都被低估了。不止如此,父母投入的服务,接送、做菜、洗衣等家庭生产,GDP根本就没有估算进去。错记与漏计,使收入、储蓄率及投资率皆被低估,孩子愈多,被低估得愈多。

  这本错误的账,造成了生育率较欧日高的美国,储蓄与资本形成率被相对低估,而生育率极低的中国,储蓄与投资率相对别国被高估。

  顺便一提,中国的孩子数字因计划生育而减少,中国的GDP及其成长率其实也都因此被相对高估了。

  父母会因为孩子数目的多少而真的调整其储蓄行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或多或少对父母也有感情,父母的快乐也会增加儿女的快乐。没有孩子,家庭的储蓄只能表现为物质资本;有在乎自己的孩子,父母会选择孩子为新的财富载体。

  而出于本能的优化考虑,父母会将储蓄分散在各种可能的载体上,如此,孩子愈多,父母以物质资本形态持有的储蓄会愈少。

  现在我们国民统计里计算的储蓄率,只计入那些物质资本,由于中国出生率低,孩子少,这种储蓄率看起来就相对较高,而美国人生得多,看起来就好像很“浪费”了。

  谈到这里,需要引入对风险的考虑。股票、房产可能涨可能跌,利率可能变高可能变低,孩子可能有出息也可能没出息,可能很可爱也可能成冤家。这样的不确定性会增加父母的储蓄动机。

  道理很简单,互爱的父母兄弟姐妹可看作是一个保险合作社:老大病了,父母与弟妹皆会出钱出力;爸爸早逝了,哥哥姐姐会养妈妈弟弟妹妹。所以,家庭愈大等于保护愈多,精算赔率就愈稳定,而赔率愈稳定,需要的准备金———全家需要的总资产,也就是累积的总储蓄就愈少。

  另一方面,投资组合内的资产种类愈多,风险愈分散,全组合的风险就愈小,其未来值就愈稳定,这未来值正是保险准备金,它愈稳定,需要的平均保有量就愈低。因此全家需持有的总财富会变少,消费会变大。所以,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也会使父母的储蓄与孩子数量成反比。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共同的基因,也会有爱心,使上述结论仍适用:兄弟姐妹愈多,父母愈健在,成年的子女储蓄率也会愈低。

  我国最早的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他们的储蓄倾向也许因此会比父辈更高。所以,无论上述真原因还是假原因,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成功,可能造成了国内储蓄超高、消费超低。第一批独生子女才二十多岁,这种低消费率应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且还可能会更降低。

  国际上要求中国提高内需,若从这个角度判断,国内消费是不容易、也不应该提高的。如果我们用别的工具,比如补贴消费、或对储蓄加税来增加国内消费,这样做不但错误而且危险:我们的真实储蓄率并没有真的比别人高那么多,只是账记错了;至于真的比别人高的那部分,也是家庭用以代替儿女兄妹去防老、防病、防穷的。这些累积,看似太多,其实正好。

  现在的问题,是家庭人太少造成,而不是钱太多造成的。如果我们国内投资也高,能在国内投掉大量的储蓄,那外贸还是可能平衡的。但是,孩子生得少,也会使国内投资减少:虽然有些设备或存货是用来代替人力的,但总的来讲,资本是给人用的工具,需要人力配合。中国劳动力成长率会减慢,然后会减少,投资需求也会因此减慢、减少。而且投资的减少会发生在劳动力减少之前,因为与劳动力相配合的资本需求,是存量的概念,而投资只是增量。

  所以,如果其它因素不变,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储蓄还会大于投资,大量顺差、大量出口资本的情形还会持续。等人口老化到一定程度,才会开始把存在国外的投资换成货物运回来消费。那时图景自然会改写:储蓄小于投资、人民币升值、外贸逆差。

  就像几十年来的日本,中国注定在相当长时间,得将大量的养老金放在外国生利,将大量的出口货换回外国人开的白条,人民币会长期“低估”。多年后,也会像预期未来两三年日本将出现的世纪大拐点,开始把海外财产变卖,货币升值,拿进口货回家养老。当然,到时中国老人们享用的,也许会是那时的世界工场———人口众多的美国与印度的青壮年产业大军生产出来的东西吧。 (作者系国际济丰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电子邮箱kwoh@tom.com)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