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打击抢劫须形成合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8:00 光明网
钟赋春

  公安机关掌握的情况显示,近年来抢劫案件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抢劫案时有发生,不仅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和城市形象。抢劫犯罪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恶性犯罪行为,必须予以坚持打击。

  根据广州公安机关对近期抢劫案件的研究,发现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案件数量逐步上升,性质更加恶劣,有的抢劫团伙甚至在白天对男士进行抢劫。二是犯罪主体低

龄化,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三是犯罪主体一般无固定职业,以无业及外来人员为主。四是结伙作案占绝大多数。五是作案目标多选择女性和出租车司机。六是作案时间多在夜间。

  专家分析,造成抢劫犯罪案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1.青少年在校期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或者只停留于表面,而不够深入、具体。这种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一旦走向社会失去约束后,缺乏“自律”意识,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变成“坏孩子”走向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滞后。一些为人父母忙于工作或赚钱,只注重对子女物质需求上的满足,而对子女思想上的关心少了,导致对孩子思想变坏的失察。

  3.对社会上闲散青少年尤其是外来人员的管理失控,措施跟不上。

  4.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导致青少年抢劫犯罪上升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减员增效工人下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一些青少年缺少一技之长,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青少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为减少抢劫案件发生,建议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高度重视,加大打击力度。对抢劫犯罪分子要从重从快处理,决不心慈手软。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警力,狠抓死角,尤其针对重点地段、重点人群,在重点时段进行重点监控。

  2.加大宣传,发动市民参与。市民对抢劫恨之入骨,但在别人遭受抢劫时却又无动于衷,不敢出手相助,致使一些犯罪分子屡屡作案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不利于打击抢劫犯罪。为此,要广泛宣传打击抢劫的重要意义,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弘扬正气。要让市民树立“纵容坏人就是伤害好人,帮助他人就是保护自己”的观念,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让犯罪分子无处可藏。

  3.加强教育,培养守法观念。学校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特别要加强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步入社会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家庭要与学校紧密结合,父母要注意从思想上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一方面自己要作好表率,另一方面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些交流,多些沟通。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普法机构,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让青少年充分意识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违法受罚”。再者,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外的技能教育,让青少年能有一技之长,帮助创造就业机会。

  4.提高警惕,增强防范能力。根据专家的建议,笔者在此提供一些保障个人安全的小常识:

  第一,夜间独自回家时要注意:①切勿走没有行人的街道。如发现有人盯梢,要设法摆脱他。②要记住你的住所附近有哪几家商店营业到深夜;当发现有人跟踪,就走进离你最近的商店或酒吧。③如有人用汽车送你回家,就请他等你进家门后再离去。④如有人驾车跟踪你,应立即向后转,朝该车的反方向走去;必要时可来回反复几次,直至车辆离去为止。

  第二,在家时要注意:①当你上电梯时,发现旁边有生人,最好等此人走开后再使用电梯。②到家门前须将开门的钥匙准备好,不要临时在手提包中翻找钥匙。③无论你在家中或暂时离开一会儿,切莫忘记把门锁上。④如果有人叫门,必须弄明白此人你是否相识,不能随便让陌生人进门。⑤当你回到家中发现大门敞开着,千万不要进去,应立即设法给公安部门打电话。⑥倘有陌生人给你家打来电话,应对对方先报身份及事由,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姓名、地址及电话号码告诉对方。须知陌生人打电话给你往往是为了查探你家在某段时间内是否有人或有什么人。

  第三,遭遇歹徒袭击须知:①报告公安部门。②未经医生检查身体不要洗澡。③尽快在警察陪同下去找医生,并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医生。④应尽力记往歹徒的年龄、身高、体重、相貌以及穿何种衣服、持何种凶器等细节,还应观察歹徒的其他特征,如纹身、伤疤或生理缺陷等。⑤注意歹徒逃遁的方向,记住歹徒的车型和车牌号。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保护社会稳定,是政法机关和全体公民的责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