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增一减”传递的信号 人大代表直面扶贫新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20:4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吕雪莉、王勉、王丽

  从近两年情况看,国家安排扶贫资金在逐年增加,但减贫速度却在放慢。这“一增一减”传递出信号:我国的扶贫工作面临新的难题。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认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要求和相关政策,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使扶贫工作见到实效。

  “现在扶贫工作遇上的都是‘硬骨头’。”青海省海东地委委员、平安县委书记马吉孝代表说。海东地区6个县中有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投资8400万元安排了80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投资和实施的村数都增加了。但就目前的速度及目前国家贫困标准来讲,海东地区要13年后才能实现脱贫。

  广西河池市市长杨才寿代表说,越是贫困地区,土地越少,生态越恶劣。河池的农民就是靠在石窝地里种玉米维持生计。这些地区减贫工作的难度大,见效慢。

  “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也给扶贫工作带来影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李隆昌说。我国农村扶贫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部门参与、分工协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项目和资金的多头管理现明,难以把有限的扶贫资源集中投放在最迫切需要的地区和项目上。

  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因病因教育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家里有病人,肯定是个贫困户。”马吉孝代表说。一方面收入有限,另一方面群众生活成本在不断增加,导致一些家庭入不敷出。青海省返贫率就达25%。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枝特区陇脚乡副乡长杨喜秀说,我国目前扶贫资源往往投放在暂时性政策或短期项目上,如补助贷款、“以工代赈”等,当这些政策终止后,脱贫的农户又重新回到贫困线下。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0%的脱贫人口又重新戴上贫困帽子。

  对扶贫路上出现的新难题,一些人大代表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杨才寿代表说,培育不出相应的产业,农民收入就不稳定,就很难走出贫困——扶持——贫困——扶持的怪圈。一旦遇到大病或自然灾害,马上返贫。河池市六甲镇高功村近年来搞起水产养殖及蔬菜基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0元。各地除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外,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培训,教他们学会一门手艺。

  扎实推进教育扶贫。陈利丹代表说,要让贫困地区群众根本脱贫,必须从抓教育开始。实践证明,那些贫困家庭一旦出现一个大专生,甚至中专生,就可以带出一家人永远脱贫。贺州市目前尝试对一些贫困瑶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书费全免,连生活费都全包,确保有书读。建议有关部门是否考虑,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仅免学费,还应适当地给予奖励,激发读书风气。同时,除了教育投入上给予倾斜外,还要以制度确保安排城市教师去支教,解决贫困地区教师教学水平低,师资不足难题。

  扶贫资金投放谨防“撒胡椒面”。马吉孝代表说,去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62亿元,今年更多,但是全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300多万人,农村低收入者达4900多万人,因此这些钱摊到每人头上也就百来元,因此有限资金的投向尤为重要。杨才寿说,在做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对那些贫困面大的特困区域,要集中人财物力进行扶贫“综合治理”,打歼灭战。同时,对扶贫资金要定时审计,谨防资金被抵扣、挪用等。(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