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邮痴”老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姚炳辉杨慧娜实习记者林若染文/图

  “集邮是我的第二生命。”郑青峰老伯说这是他的集邮格言。当年他与邮票结下不解之缘才二十出头,半个世纪过去了,年逾古稀的他对自己视为“第二生命”的邮票依然不离不弃,如痴如醉。

  上世纪50年代,郑老伯在上海华东炼油厂工作。1957年,全国各地都已着手筹划庆祝建国十周年,其间发行了一系列的纪念邮票。

  “上海人集邮氛围浓厚,当时的一套宋庆龄邮票,大家争着抢购。”郑青峰当时到上海不久,对邮票也没什么了解,周围的人都在买,觉得有趣,便也“随波逐流”了。

  于是,他一下子买了几套,其中一枚由著名画家董希文设计的开国大典邮票还是他排了好长的队才买到的,这些邮票至今仍是邮册里的“精品”之一。

  1960年,郑青峰回到泉州。正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集邮,他缩衣节食,除了一个月6元钱的伙食费以外,他把30多元的补贴费全用上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废除粮、油、布“三票”。有着将近二十年集邮史的郑老伯,觉得这些票证将来都是历史的见证,极具收藏价值,于是开始了以收集邮票为主,以布票、油票、粮票为辅的收藏历程;到80年代,城镇居民购物券也纳入郑老伯的收藏范围。

  说到自己的藏品数量,老郑掰着手指数起来,收藏的布票有1万多张,粮票近1万张,油票也将近1万张。至于邮票,郑老伯笑称:“太多啦,数不过来。”

  拍下“文四”

  上世纪80年代末,郑老伯在泉州一次特卖会上看中两套“文四邮票”(即文革期间发行的第四套邮票)。月工资仅五六十元的他当即决定参与拍卖。

  拍卖从800元起拍,起先每叫一次价加10元,到了后来只剩一位年轻人与他一起竞拍,每次加价也变为5元,两人各不相让咬得很紧。郑老伯当时就纳闷:一个小年轻干吗非要跟我老汉较劲呢。直到郑老伯喊出935元的价位,年轻人才放弃竞拍。

  此后,郑老伯接触了更多的集邮爱好者。一天,邮友们坐在一起闲聊,郑老伯跟大家讲起这段经历时,一位中年男子兴奋地喊道:“那个年轻人就是我啊!”原来此人姓林,也是一位邮迷。林先生告诉老郑,当年那两套“文四邮票”就是他的,为了拍个好价钱,他也参与竞拍,与老郑较上了“劲”。没想到10多年过去了,两人又聚在一起。此后,这一老一少便成了忘年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