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聚焦两会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是非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4:41 红网

  新闻点击一:

  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确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两会上透露了这一消息。各省招生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今年学校计划招生的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生源质量、地域因素等,确

定本科招生分省计划。全文阅读>>>>>>

  为何政法大学的招生办法应者寥寥(红网:王军荣)

  中国政法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按人口比例确定,给现行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制注入一针新鲜剂,有专家称之为,打破地域差异的破冰之举。新鲜的且是有助于高考公平的事,从常理上说,应该是引得多方拍手称快,引得应者云云的,可此举并没有引来多少的热情回荡。至少没有校长要想成为第二个。相反,却引来了众多清醒的“清醒之音”。

  据全国人大代表温俊义介绍,几所著名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分别是:北大17%,清华16%,北航13%,北理11%,复旦44%,上海交大47%,武大50%,南大55%,浙大61%。这是一种必须正视的事实,事实的背后是地方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博弈的现行结果。改变谈何容易?其实,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的话已作了最好的原因诠释: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政法大学,该校的拨款主要来自于国家;但各高校情况不同,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涉及面更广,加之确实存在地方经费投入问题。地方经费也是国家经费,两者认识上的偏差即是无力、无心改变的主因。

  我特别欣赏这句话:“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同理,那一所大学都不是地方的。都是中国的。有这种意识很可贵,可贵意识的真实行动则就成了稀薄之贵。全文阅读>>>>>>

  细分招生指标不能做到公平(红网:董刚)

  但是这项措施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指标细分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各地的教育水平以及升学水平都不相同,如果指标细分,那些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就不能考入理想大学,因为指标是规定好了的,只有这么多,虽然相比那些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水平要高,但是因为指标的缘故,学校即使想多录取一些也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有可能加剧“高考移民”的发展,但是因为有些省市对高考移民采取限制报考某类学校的规定,所以这样也会加剧各省市教育之间的矛盾。

  其二,按照省市的人口数安排指标并不科学,人口多,考生肯定很多,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每年各省市考生人数并不能确定,如果按照全省人口数下达招生指标,出现考生数量少的情况怎办,难道真要“矮子里面选高子”,再说,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人口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招生指标变得更少,这也不符合教育向贫困地区倾斜政策。全文阅读>>>>>>

  新闻点击二:

  一名在校大学生网上帖文,希望“两会”代表能反映高考地域歧视问题。该帖引起了广东代表团代表徐源远的关注。她已根据网友帖子及其他材料提交了建议,建议高考由国家统一命题,所有省市区纳入统考范围,录取时取消地域界限,按照分数高低统一录取。全文阅读>>

  我为什么要呼吁高考“平等”(红网:黄海涛)

  “两会”召开之际,我给网上发了《一个大学生对“两会”的期待》一文,说实话,本来我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以为不会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应,因为这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提了好多年了,也一直没能解决。不过,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经网站发布后,居然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得到广东代表团代表、汕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源远的大力支持,徐代表对我的意见深有同感,并将作为议案提交人大,我感到十分欣慰,欣慰的是代表们真正在倾听民生,反映民意,无愧于人大代表的光荣责任与使命。

  这几天经媒体进一步报道后,事情越“闹”越大,声音也是越来越多,也变的越来越复杂,赞成者自然是多数,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是表示担忧,认为这样“一刀切”的结果只不过是造就一种新的不公平而已,换汤不换药,而且如此一来,可能让很多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上不了大学,贫困地区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网友们的担心自然是有些道理的,但我以为这样的担心也是值得商榷的。全文阅读>>>>>>

  人大代表,请认真调研后再发言(红网:王钦钦)

  试卷有难易,各个地方的出题思路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分数线怎么保持统一呢?要统一分数线必先统一试卷。这又和目前的高考改革初衷相违!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高考分数线统一意义有多大呢?

  高考招生出现的不平等,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小学,中学是重点校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太多,一般中小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他们无法相比,造成了各个学校的地位和实力的不平等。而大学,则是,优质教育资源对各个省份的分配不合理,造成了各个省份的不平等

  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才不会出现各个地方分数线差异巨大的现象,对每个考生来说,才显得公平。这才是解决教育平等,保护考生权益的根本途径。

  其实代表们出现这个立论错误,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些代表不是搞教育的出身,所以在提提案的时候难免出现差错。但是每年的两会就那么几天,各个代表也是人民群众推举出的优秀人物。在两会上积极行使自己的代表权力,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的反映上去,是每个代表应尽的义务。所以,希望代表们在发言前做好详细周密的调研,争取少出错,不出错,实实在在的把问题解决掉。 全文阅读>>>>>>

  到底是谁,没有调查就发言呢(红网:李阳景)

  每年出现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移民”,就是目前中国教育不公的最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出现两地上大学的机会相差很大的话,试问有哪一个考生愿意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来参加高考呢?谁不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受白眼呢。对于还没有完全独立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人家说的是事实,怎能说人家没有调查就发言呢。

  “要统一分数线必先统一试卷。这又和目前的高考改革初衷相违!”好一个与高考改革初衷相违背他的说法,高考改革都是百分之百是对的?可百姓对教育改革还是略有看法的。高考改革说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取消大文、大理改为3十X,而这个X却是综合科,涵盖的科目比原来大文、大理还多,试卷表面科目是少了,而试卷中内容的科目却增多了。现在某些地方中考也和高考接轨,也要考综合科。这就是出现目前教育界越喊减负,学生负担反而越重的根本原因。难道当初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负担的?

  “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才不会出现各个地方分数线差异巨大的现象。这才是解决教育平等,保护考生权益的根本途径。”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试想一下,统一高考分数线,只是让设在北京、上海的大学面向全国一视同仁招生而已,(打破目前北京、上海的考生较易上大学的局面)。连这样都做不到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在全国各地象北京、上海一样配备教育资源、办一样多的大学呢。“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画了一个美丽的大饼在百姓心中,成为人们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水中花朵。真佩服其丰富的想象力,给了老百姓画了一个如此巨大的肥皂泡。全文阅读>>>>>>

  高考不公与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红网:舒圣祥)

  在高考录取方式的大讨论背后,站着观点决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应该维持原状,一派认为应该尽快改变。但是,他们立论的基础却是出奇的一致——都是站在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立场上。只不过,二者对公平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改革派”认为,部属高校录取分数线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制造了起点的不公,等于是“允许部分人吃兴奋剂”参加比赛,导致了“考得好不如生得好”的极度不公平。

  而以既得利益者和一些高校领导人为代表的“保守派”却对此不屑一顾,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属高校也要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按照“多投多得”的公平原则,给本地一些倾斜无可厚非;二是统一分数线对教育落后地区不公平。

  显然,“改革派”所要维护的是一种“初始的公平”;而“保守派”所要维护的是一种“矫正的公平”。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公平”的价值共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公平本身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底线问题——可以是“人人平等”四个字,也可以是“起点平等规则平等”八个字。正是强势权利的不受制约导致了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而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又导致了弱势权利的不受保护。

  底线公正是社会公正中的“元公正”,设若摈弃这一底线公正而言其他所谓公正,就等于是去除了建筑的墙基而谈建筑的高质。正因为如此,“矫正的公平”只能建立在对“初始的公平”先行确认的基础上,而不是直接矫正“初始公平”本身以期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就高考公平而言,如果连最基本的起点平等和机会公平都不能保证,那么这种“矫正”,实质只是剥夺一部分人存量的平等权利以满足另一部分人增量的平等权利,这本身就是非正义非公正的。

  而且,“保守派”的“多投多得”原则,实际仍然是对被教育部明确否定的“教育产业化”思维的延伸坚守——教育机会被当作了高校与地方政府谈判和交易的筹码;而正如美国照顾少数种族的“平权法案”会制造“逆转的种族歧视”,摈弃“初始公平”而照顾落后地区的“矫正公平”也只会制造新的不公——对落后地区的“矫正”完全可以着力在加大教育投入等其他方面。

稿源:红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