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渴睡的学生期待局长为“减负”而结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6:00 光明网
慕毅飞

  “凌晨5时,初一女生亭亭的房间铃声大作,她竟浑然不知,直到被妈妈硬‘拽’起来,勉强睁开眼睛,洗漱、吃饭、赶11路公共汽车……到了学校,坐在座位上,她还哈欠不断。”这是天津一个中学生的渴睡图。在无情的新闻后面,是严峻的数据: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不达标。在严峻的数据后面,是可怕的分析:人的大脑功能是有极限的,超过了这个极限,再努力学习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而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体质下降,甚至导致心理不健康。但许多中学生天天连轴转:

上完一天9节课,再上3节有老师“坐堂”的晚自习,回到家忙完作业通常已经是子夜零时(3月6日、7日《中国青年报》)。这已经是目前的教育之痛。

  解决的办法按说是有的,我国政府早在1951年就下发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初中生睡眠时间应该达到9小时,高中生的睡眠时间要达到8小时。197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再次重申了这一规定。如果《规定》都能严格执行,学生就没有必要凌晨5点起床,更没有必要弄得深夜零时才能入睡。

  道理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保证睡眠,就得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就得控制作业量,就得减轻学业负担……一句话,不切实“减负”,就无法保障学生睡眠。但“减负”陷入的是“裁军困局”——谁减谁吃亏。最近四川倡导中小学实施“朝九晚五”,结果,首先反对的是家长。家长不是不疼孩子,家长害怕在别的孩子还没睡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却先睡着了;学校也害怕在别的学生还没休息的时候,自己的学生却先休息了……不破解这样的“裁军困局”,再好的“减负”良策,怕也是学校不敢、家长不让、学生不愿……

  从学生个体而言,应付考试,不能单靠耗时间,拼体力;从教育整体而言,应试水平并不代表教育水平,更不代表创新能力和民族素质。这道理几乎谁都懂,关键是由谁率先迈出第一步。长期“负”不见“减”的事实证明,唯一的办法,恐怕只能是:“一二三,齐步走”。“齐”不了学生,“齐”不了家长,那就先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步调统一起来。不久前,天津市内6区的教育局长专门共签“减负”协议,达成同盟军,以彼此约束,杜绝学生在校时间、课外作业的相互攀比(2月24日《中国青年报》),这无疑是击中软肋的有益尝试。但它最终的效果究竟能够怎样,恐怕取决于结盟最终扩展的范围究竟能有多大。只有所有的学校都从“依法治教”的角度,严格执行了法定的作息时间,才能保证不回潮,不反弹,才有可能确保每个学校每个学生的睡眠时间都能达标。

  或许有人会说,既有国家的法规在,搞什么局长的结盟?但短则20多年,长则半个多世纪,这法规早就在,学生已经越来越渴睡了。为渴睡的学生计,期待更多的教育局长为“减负”而结盟;而这种结盟对素质教育所能产生的作用,可能远不止解决学生的睡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