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山街清出宋代瓷无数,明代承恩寺遗迹现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7:39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经过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在施工中发现大量古代碎瓷片的三山街工地终于部分露出历史旧貌。在明代南京名刹承恩寺的东侧,一条曾是南北走向的宋代古河道将宋朝时三山街的繁华以及河边居民们的市井生活悠悠地记录下来。而1000年前的南唐御道依然深埋在这些遗址的下面。面对这种“千层糕”似的历代文化堆积,考古专家由衷感叹:南京名列中国四大古都真不是浪得虚名!而建设单位也打起了“力邀”明朝承恩寺柱础“加盟”新大厦的“小九九”。

  明朝承恩寺现身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主持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市博考古部专家张金喜首先将记者带到了工地西侧的一个发掘探方,记者看到3米深的地下,一处青砖砌成的高台遗址长度超过20米。数个巨型石柱础、一个石质莲花须弥座和一块精美的云龙纹碑额躺在一旁。碑额正面最上方刻着“圣旨”两个工工整整的楷书大字,其下刻着篆文“敕赐房屋山门……”等字,而背面则刻着“承恩禅寺”几个大字。

  张金喜向记者介绍,根据《金陵梵刹志》等史料的记载,承恩寺是明代南京的著名寺庙,原本是明朝大太监王瑾的住宅,景泰二年(1451年),王瑾奏请舍宅为寺,明代宗便赐额“承恩寺”。这块碑就是记载当年的这件事情。而这个高台遗址就是当年承恩寺中一处重要的殿宇建筑。

  记者注意到,东侧一条宽2米的青砖路直直地通到这座曾经的殿宇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著名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时曾在承恩寺住过整整一年,这条青砖路上应当也有他的足迹吧。

  大量宋代生活瓷填补空白

  在承恩寺遗址东侧100米的另一个探方里是另一番景象。在宋代,一条不算太宽的河流曾从这里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淤泥层中俯拾皆是的宋代生活用瓷折射出当年两岸人烟稠密,市井繁华,颇像《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在考古人员的临时工作室里,刚刚清洗出来的瓷器琳琅满目:白釉、青釉、黑釉、酱釉、褐釉、绿釉……五颜六色,印花、刻花、剔花……眼花缭乱,许多碗和瓶子的底部都用毛笔写上了“葛”、“李”、“官”等主人的姓氏。除了生活用瓷,记者还看到了许多陶瓷玩具和其他器物。最有意思的是一个黑陶储蓄罐,做成腰鼓的形状,一头开了一个塞钱的细长口子,而腹部被细心地开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洞。

  除了一些较大的罐子,几乎所有的瓷碗瓷瓶都是破损的,原来,把不慎摔破的瓷器随手丢进河里,是古人的习惯做法。张金喜告诉记者,目前考古人员收集上来的宋代瓷片已有数万件之多,在以六朝和明代文化著称的南京城里,发现如此众多的宋代生活用瓷,这还是首次,而且这些瓷器做工大多很精美,研究价值相当高。

  建设单位请柱础“留步”

  张金喜向记者介绍,近20年来,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量带地下车库的摩天大楼施工时要挖下去数十米深,数千年的历史遗存悉数挖尽,许多地方过去的历史就此成了永远的谜,因此在建设前先探明地下遗存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文物考古并不是要阻止城市建设,而是尽可能多地为城市历史文化留下资料。因此建设方在开工前主动配合考古发掘,这对延续南京文脉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山街工地建设单位的负责人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向考古部门提出,能否将在工地上挖出的柱础等文物留下来,他们希望在建好的大楼天井里辟出一块地方专门展示。对此请求,张金喜表示先要征得文物局的同意。

  南京日报记者李冀(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