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吴尔夫之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9:49 南方日报

  孙郁

  我很少读批评文章,虽然自己差不多写的都是批评类的随笔。不读批评或少读批评短札,倒不是逃避追问,而是常常觉得有一种无趣的东西藏在里面。通常的情况是,一本本来还有点意思的小说,经由批评家之口一说,就完全乏味了。懂得批评的,有时未必是吃此种饭的人。例如小说家,如果修养很好的话,就可以写出惊人的品评文字。小说家如稍加留

意,谙于此道又超越于此道,就足以使操批评枪的人丢掉饭碗。

  中国有几位小说家是写过好的批评文字的。茅盾当算是一位,钱钟书也很有力量。当他们用挑剔的目光打量文学的街市时,常常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我们的小说家大多不爱出来去议论别人,说不定是道德因素起了作用。读过几本外国作家的批评文集,完全不像中国人那么温吞。博尔赫斯的广博,卡尔维诺的机智,我们在搞文学研究与评论的人那里,何尝能看到呢?好的小说家也应是高超的鉴赏者,读书人对这一看法大多是认可的。

  我在几年前读过英国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的小说,印象很深。去年十月间去台北开会时,在诚品书店意外地遇到她的一册《书与画像》,便买了下来。我没有想到她会给我如此大的冲击,好像被潮水席卷了一般,久久都沾着那些清凉的水珠。吴尔夫简直是一个舞动的魔女。她挥动着衣袖,将一幅幅迷人的图景召示给我们。解析的文字是清秀透明的,完全是直觉与理性的碰撞,带着电流般的信息,接通了淤塞的认知领域。什么叫豁然开朗呢?吴尔夫的笔下舞姿带来的,就有点类似的意味。

  她缔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漫步在各类作家作品之间,自由自在地阅读和书写着。读书的感受力之好,传达心得的精妙,我在中国的批评文字与书话间还没见过。我们的读书人每每遇到心仪的作品,大约是徜徉于享受之中的。或者匍匐在上面,犹如醉酒者那样有种天然的满足感。吴尔夫的札记没有这些。她和形形色色的作家对视的时候,没有一点仰视的神情,也非傲气凌人的样子。我觉得她的内在感觉是超常的,能够领略到文本中的隐秘。议论作品时,毫无学究气,四面是虎虎生气,不是套子中人的言语。写过小说的人,在凝望别人的作品时,有学习的惊疑,也有经验主义的挑剔。重要的在于发现自己未发现的东西,从中阐释人未能注意的存在。我在接触她的汉文译本时,第一次领略到真正批评的美妙。我相信那文字有许多更深切的东西未能转换出来,透过汉字能够嗅出其间的生命热力。批评是心与心的映照,以自己的经验穿透人间的梦幻,去体察对象世界的经纬,看尘埃的起落。生涩的批评家不会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未进入对象世界的深处时便夸夸其谈,自以为看到了玄机。于是自说自话,殊为可笑。《书与画像》有多篇文章让我惊叹。作者并非自我封闭的人。她理解别人时所表现的通达是一般人并不易做到的。而挑剔毛病又那么冷峻。她的读书札记都不长,和中国旧时的小品差不多。但性灵之光让人炫目,看似随意的感悟,却沉淀着思想的化石。她不是道德化的人物,也绝非狂放的自由人。吴尔夫是清澈泉边的莲花,呈现的是纯美的东西。在描写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时,有对人性的温情的洞悉。我以为她与这些俄国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类型人物,但却接受了那些迷人的东西。你看她解读俄国人时与我们中国人是何等不同。我相信中国译者最初译介俄国小说时,出发点与英国人略有差异。华夏社会需要的是精神闪光,说是启蒙意味也是对的吧。而吴尔夫感兴趣的却是国民性,以及声音、色味和人情的表述。人何以能用自己的笔伸入到看不见的世界,并表现它们?智性的维度在哪里?拓展的方式又在什么地方呢?当注意到这些问题时,读书札记的风格就迥异于一般的写作者了。关注的主要是智力活动的方式,以及其间的有限性。吴尔夫感兴趣的永远是那些向极限挑战的人与文。她在陀思妥也夫斯基那里看到了转瞬即逝的闪光里折射出的永恒,且大胆地咀嚼着那种永恒之物。在梭罗的人生脚印中捕捉到了人生中的满足。这满足用她的话说“不是那种不假思索或自私自利的满足,当然也不是无可奈何的满足,而是那种因为对自然的智慧有恰如其分的信赖而感到的满足。”谈到诗人托马斯、雪莱、华兹华斯等人时,并不以己身好恶臧否人物,而是发现各自的优长,而且观点都是纯粹审美式的打量,并不搀杂己念。阅读上述的片断,我得到的远不是美学上的暗示,让我兴奋的是一些感性的问题和深层的理性表述,竟在一种随意的札记里精彩地达成了。通常在我们这里,批评家不知道要费多少口舌呢。

  在汉语写作圈子里,批评是一个很弱的领域。钱钟书年轻时,曾写过一些读书笔记,以冷静之笔笑谈过身边的文人。那些批评文字我至今仍抱有好感。只是他写得太少,一个批评家的路就这样夭折了。吴尔夫的译本让我想起我们的批评史。不知道为何,好像照出我们的残缺来。她是跳着走向读书的,我们呢,好似拄着拐杖。钱钟书当年有一点吴尔夫的样子,后来也带上了拐杖。持重多于轻灵,深沉浓于清淳。是失是得,就不好说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