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日横山醉春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1:54 大华网

  □本报记者 陈文波 苏伟钿 彭涛 赵令蔚

  提要:一个没有区位优势、只有3000多人口的山下乡村,却倔强地发育起自己的特色产业,且越做越大。原本的纯农村,如今年工业产值近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130元。潮阳区谷饶镇横山村通过发展工业走上致富路之后,各项福利事业也蒸蒸日上,呈现出一幅醉人的农村新画景。

  坐落在小北山麓横山岭下的横山村,是谷饶镇西北角偏僻的乡村,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近几年薄积厚发,发展势头强劲,令人称奇。“横山村的发展,不是‘缺腿’的发展,这在谷饶尤为难得。”潮阳区谷饶镇委书记姚佐雄对横山村的一番评价,使我们前往采风的念头更为强烈。

  首吃“螃蟹”洗脚上田办工厂

  车子穿过一道弯曲狭窄的“月谭桥”,很快就看到远处的横山岭。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农家小院和错落有致的厂房,身着制服的工人来来往往,有说有笑,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横山村现有企业16家、家庭作坊40多家,去年完成工业产值95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130元。在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我们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树钦。陈树钦笑着告诉我们,横山的主导产业是耳机的组装生产,村民刘继儒是村里首吃“螃蟹”者,是横山村发展的有功之士。

  在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厂里,我们见到了这位今年45岁的“功臣”。虽然工厂的规模不大只有10多名工人,但生产一样紧张繁忙。一见面,刘继儒停下手中的活儿,热情招呼我们坐下来喝杯工夫茶。在商海里打拼了20多年的刘继儒虽经历挫折,却依旧乐观、健谈:“1980年,我19岁高中毕业,在外地以收购废品谋生。这期间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信息和技术。”于是,他在家庭作坊里开始了耳机组装生产,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事开头难。刘继儒笑言道:“当时农村人很少看到耳机,村民并不完全理解它的用途,以为是给聋人用的,取笑我生产那么多耳机干什么,村里并没有那么多聋人啊。”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光,刘继儒选择了坚守,他没日没夜辛勤劳作。做耳机看起来简单,只需一支电锡匙、一张膜片,但真正要做好并不容易,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更要从造型等方面尽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志者事竟成。经历了创业的酸甜苦辣,刘继儒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集聚效应小耳机连接大市场

  横山,这个小北山脚下的小村庄既是侨乡,又是革命老区。昔年,老前辈漂洋过海去谋生,也给家里人汇来一点侨批。横山人就是靠着侨批和种田过日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横山人从家庭作坊开始,一步步发展耳机组装生产企业,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田办起了工厂。

  横山村的电器、耳机配件行业虽然起步早,但一度受到发展空间的约束,规模小,产业优势不突出。以陈树钦为“班长”的村“两委”一班人看到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急企业所急,为企业发展而跑腿子、磨嘴皮,想方设法向上级申报企业用地,建设厂房,帮助解决用水、用电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该村已拥有电器、耳机配件生产企业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企业有效注册商标10多个,产品从原材料、配件到制成品“一条龙”,耳机行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在东莞设有分厂的永信达电子厂是横山村规模最大的耳机生产企业,有员工五六百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新厂房今年开始投入使用。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包装电脑耳机。年轻的企业家刘铁勇介绍说,他们也是从家庭作坊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主要生产电脑耳机和MP3耳机,产品已成功打入到欧洲、非洲等国家。记者在参观时也感受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刘铁勇指着装上了空调的员工宿舍告诉我们:“企业要做强做大,现代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现在工厂企业多,工人选择余地大,往往是工人选企业。要避免‘用工荒’,就要为员工营造生产生活的好环境。”看来,现代管理知识已在农民企业家中入心入脑,难怪在横山的工业发展中,永信达走在了前面,这也正是其后发制人的秘诀所在吧。

  协调发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村干部就像榨汁机,位置摆得正,糖水就榨得多。就能为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陈树钦的直白比喻生动而又深刻。

  主导产业上去了,但陈树钦一班人还是没有闲下来。“在其位,谋其政。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尽量协调解决;在职期间,争取不要给后任留下尾巴。”陈树钦以身作则,团结带领班子一班人静心干事。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盼望的,就马上办,而且一定要办好。在引导电器、耳机主导产业走向规模化的同时,该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去年引来了3家针织内衣企业落户。企业多了,就业门路也就宽了。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人洗脚上田到企业做工,增加家庭收入。

  经济发展了,群众也能从中得到实惠。2003年以来,横山村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兴办公共福利事业16项。家家户户饮上洁净的自来水,新铺的水泥路通向农家小院,规划建设中的宫前公园将成为群众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致富不忘教育,每年投入15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几年来村小学升中考成绩均名列全镇前茅。群众啧啧称赞的还有去年该村每人分红1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和特困户每年都能领到200元的生活补贴,生病住院能领到1000元的慰问金,村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险金也由集体垫付。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坚持物质精神“双富有”的横山人,信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前景必将更加醉人。

  总编点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横山村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为何能把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农民生活逐步宽裕起来?在体味这里的发展变化之后,我们认为,应得益于农民思想的大解放,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村里有了敢闯敢冒的首吃“螃蟹”者,终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村里有了善经营、擅管理的经济“弄潮儿”,终于生意越做越大,小作坊变成了现代企业;更为关键的是,村里有一个能凝聚全村智慧和力量发展经济的好班子,他们及时引导扶持企业,搭平台让农民施展才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让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发展热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横山村经济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只要坚持不懈,阔步前进,必然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林伟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