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自己造的洋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4:03 红网-三湘都市报

  摘编自《环球》/王洁明

  又是一年“3•15”。又到了消费者力量最强最想打假的时候。

  关于中国高档商场充斥假洋牌的事实已经不是一个新闻。早在2004年4月,新华社一条通稿就指出,在北京燕莎商城二楼高档男装区里找不到一家国有品牌。而那些贴着“法国

名牌”、“意大利名牌”的服装,法国人与意大利人多数在国内根本看不到。

  时间又过去了近两年。类似现象有增无减。我向来爱逛街,在最近几年,除了在号称北欧时尚之都的斯德哥尔摩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外,也去过不少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主要城市,但在中国流行的多数所谓的国际品牌,确实在欧美主要商业区从未见过。

  在海外注册一个洋商标,然后在国内生产再进国内商场来卖,这在中国服装圈早已不是秘密。因为它是“国际品牌”,所以进高档商场反而更加容易。而高档商场本身又在消费者前巩固了它的“品牌”和“高价”。

  供应皆因需求而起。事实上,正是中国消费者在服装上对“洋品牌”的膜拜直接导致了商场洋牌横行的现象。一样的东西,如果把那些洋文直接换成中文,其销售量和流行度必然锐减。对现今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如果想创牌,不去国外搞商标注册的,勇气可嘉;不取个洋名字的则绝对是大勇了。民族企业面对竞争只能靠这些手段进行“另类突围”。

  在不得不大玩外国概念的中国企业里,玩得最绝的当推百事流行鞋。明明是中国公司借百事商标没在中国注册鞋类而讨的巧,却愣让人以为美国百事可乐开始做鞋了。

  宝姿是个特殊案例。几个中国人通过兼并一个旧的加拿大品牌,以全新的品牌概念和推广模式让宝姿在中国大获成功。它尽管也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但它在踏踏实实地做品牌、做发展。这和那些用了点洋名,想纯靠傍“法国”或“意大利”概念来发点横财的企业相比,无疑不在一个档次。

  假洋牌们做得也许不够地道,但合理合法,甚至有的质量款式也还都不错,有的就此发展起来。只是换个中国商标也许只卖100元,有了外国商标就成了1000元,似乎让消费者觉得有点冤。但这是我们自己抬起来的价,不怪企业。我们事实上很少有支持国货的习惯,更何况是在“洋装”行业。为了拥有“洋”,我们只能停止喊冤,也放弃打假。是我们自己造的假洋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