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金山:坚持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安徽崛起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4:41 新华网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推动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是安徽"十一五"发展的一条主线。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省长王金山接受了新华网记者专访,他对安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

  

王金山: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安徽崛起进程

  安徽省长王金山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安徽人均GDP超1000美元 将迎来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记者:经过“十五”时期特别是近年来的持续较快发展,安徽和全国一样,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

  王金山:“十五”是安徽发展速度比较快、质量比较好、群众得到实惠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五年中,全省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到2005年达到5375.8亿元,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从2000年不到300亿元增加到656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和6.4%。从人均生产总值这个衡量指标看,2005年我省超过了1000美元这个重要分界线,标志着安徽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能够迎来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安徽这个被列为中部、又紧靠东部的省份来讲,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加速发展,我们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必然占据比较有利的位置。所以我们讲,安徽到了应该也能够加快崛起的时候。当然,今后的发展将会受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更大制约,需要解决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如何全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当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和探索。总而言之,安徽"十一五"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许多有利的机遇,也被赋予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新起点。

  “十一五”:进一步强化发展支撑 拓展发展空间 增强发展动力

  记者:安徽最近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六大战略: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颇为吸引人,也很有力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决策思路。

  王金山:安徽"十一五"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5500元以上,为安徽崛起打下决定性基础。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发展支撑,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发展支撑问题上,我省目前一个主要矛盾是工业发展还很不够,工业化水平较低,必须进一步确立工业强省意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省经济实力有一个大的跨越。如何壮大工业?我们认为仅在存量上加加减减是不够的,必须在调优存量、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成长性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提出,通过五年或稍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化工、能源、精品钢铁、有色金属、新型材料等生产基地,并在生物产业、信息产业、纳米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同时,高度重视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面发展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然,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投资率长期偏低的省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很关键,尤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和一体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在发展空间问题上,主要在完善省内区域布局和优化外部空间取向两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说,一方面要改变我省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变开放度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我们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是构建合肥省会经济圈和沿江、沿淮两个城市群,统筹抓好其它中心城市建设,强化辐射带动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则是以加速融入长三角作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安徽与东部地区体制接轨、市场融合和产业互动,并以此为纽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利益,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关键靠改革、靠创新。我们提出创新推动战略,就是要以建设创新型安徽为目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我省在创新方面有优良传统、有现实基础、有文化氛围。像奇瑞,在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中树起了一面旗帜;丰原集团利用植物秸秆生产生物质能源,被誉为一场"农业革命";合肥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很多"国"字号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我省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如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有这样的基础,我省科技和体制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大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解决发展的支撑问题,还是空间问题、动力问题,都要统一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条轨道上。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必须与加强"三农"统筹起来考虑,推进产业规模扩张,必须建立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所以我们把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都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

  新农村建设: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更不能刮“一阵风”

  记者:作为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在最重要的,是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个方面,安徽将如何推进?

  王金山:从字面上看,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实施土地改革到兴起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也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时代特征,那就是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在深刻理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将突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突出一个主体,即强化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唱主角,形成农村自我造血、自主发展的内生力量。

  三是抓住一个关键,即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措施,着力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问题,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物质、文化、健康等多方面需求,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四是明确一个路径,既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出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逐步构建 “城乡一体、工农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归纳起来讲,就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我想,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新”在这几个方面。

  工作推进中,要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尊重规律,统筹规划,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更不能刮“一阵风”,搞群众深恶痛绝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安徽跨越式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

  记者: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跨越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而必须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一起来。安徽作为亟待加快发展的省份,如何摆正这个关系?

  王金山: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体,也是一个共同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互制,也可以和谐。无视矛盾的存在,或者看不到相互统一的一面,都是行不通的。安徽是资源丰富、生态良好而发展又很不足的省份,我们无法靠停止发展来维持资源和环境,也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来换取发展,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提出了一些符合安徽实际的思路和措施。比如,针对我省资源性产业比重较大的特点,一方面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在资源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是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坚持建设和治理双管齐下,抓好生态示范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绿色生态屏障等建设,强化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加快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步伐,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记者:您在安徽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用了很大篇幅。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王金山:建设和谐安徽,既是我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保障,特别在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有更大力度,更快进展。总的思路是要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多渠道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

  比如,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对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投入比重,在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逐步解决部分群众子女上学难、看病就医难、看戏看电影难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要通过和谐安徽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记者 周立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