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内蒙古一对80高龄夫妇23年如一日营造沙漠绿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6:21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2日电(记者包秀文赵生祥)在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苏木(乡),有一对80高龄的夫妇。他们从1983年开始,自费在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植树,至今种植的树木已达到一万余棵,在漫漫黄沙中建起一块小绿洲。

  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苏木位于腾格里沙漠东缘,总面积7814平方公里。由于连年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草原大面积沙化或被风沙掩埋,可利用草原面积不到40%,生

存条件十分恶劣。

  记者在豪斯布尔都苏木的原巴彦布尔都嘎查看到,千里戈壁满目赤黄,地面上植被极其稀疏,沙土几乎完全裸露。就在这无限的荒寂里,却有一片林木傲然挺立。这就是现年80高龄的王大清夫妇自1983年以来种植的34亩、一万余棵防沙林。

  说起植树的历史,王大清夫妇娓娓道来。1960年,全国遭遇大饥荒,在王大清的家乡,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大规模外迁。王大清领着妻子,背着女儿,来到了阿拉善。刚刚成立的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苏木(乡)巴彦布尔都生产大队接纳了他。

  在巴彦布尔都大队落户时,生产队刚刚成立,要在不毛之地建设家园,主题是植树造林和开垦田地。王大清主动要求参加建设。

  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人们不辞辛劳,植树造林。经过几年的努力,几百亩农田和树林,呈现在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

  此后的几十年中,王大清做了生产大队的林业管理员,一直与树打交道。70年代,王大清在生产大队驻地盖了房屋,有了稳定的家。每年,他都会在家门前的小菜园里种树,以记录岁月的印痕。

  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树木分给了个人,不少遭到砍伐,大队驻地附近逐渐回到了从前的凄凉,让王大清心痛不已。

  有一日,生产大队废弃的一眼自流井使他眼睛一亮:何不把它利用起来重新种树!王大清立即行动了起来,用围栏圈住了50多亩荒地,利用自流井灌溉林地。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种活一亩树。

  尽管困难重重,王大清始终没有退却。他动员老伴孟秀英独自经营分到的几十只羊,自己则一心一意地扑在了植树上。他骑着毛驴艰难地到苏木上买来树苗,再用袋子从羊圈一趟一趟地背来羊粪做肥料。

  黄沙里的绿色渐渐扩大,20多年时间,王大清夫妇培育了34亩树林,其中以杨树为主,还有沙枣树、榆树等。

  牧民们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王大清种植的树林,再过若干年,巴彦布尔都大队的遗址将无法寻找。2003年,阿拉善左旗林业局林业局工作人员专程到王大清家为他测量林地面积发放林权证书,感慨地说:“还没有见过王老这样执著的自费植树人。”

  从5年前开始,夫妇俩已无力种树,只能尽到看管义务。于是,树林的归属成了压在老人心头的石头。王大清说,打算找个继承人,以继承他的全部家产为条件继续种树,把荒滩染得更绿。(完)

  相关稿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