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未有记载老君造像成千古谜团(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0:00 东南早报

  老君造像旁原本有许多宏伟的殿宇和雕琢精美的石室,它们是因何毁损的?雕琢出如此规模庞大的老君造像,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呢?专家为我们一一考证在坊间流出的各种故事。老君造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如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是有关部门仍须破解的课题。

  早报记者刘波林福龙文/图

  殿宇遭毁成谜

  现在,人们见到的老君造像是露顶而坐,周边绿树环绕,芳草萋萋,与清风、白云相伴。不过,早在宋、明时代,老君造像是坐在殿宇中,旁边还有规模庞大的道观相伴。

  宋时老君造像即有岩寺(即殿宇),这在《闽书》和《泉州府志》中都有记载。

  此外,庄为玑教授考证到,在《荣山李氏族谱》卷16中记载,“惟知睦斋公葬在泉州城北门外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室前右畔”。另一本叫《清源林李宗谱》的族谱也有类似记载,“始祖妣钱氏卒年五十有六,葬与始祖同在北山老君殿右”。由此可知在明正德、万历年间,老君岩是有室、有祠、有殿的。但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老君造像已无岩宇覆盖,其原因却无从知道。

  此外,在老君造像旁边,原本还建有道观,分别为北斗殿和真君殿。“这些道观规模都很庞大。”许添源说。许是《清源山志》主编,也是一名文史研究者,他家就在清源山下,生于斯,长于斯,在清源山管委会成立后,在此工作了十数年,直到退休。他对清源山的历史颇有研究,因此自号“清源山人”。

  许添源说,从清源山脚下一直蔓延到花园头,整个建筑群南北长度至少在500米以上,“现在周边的一些仍在使用的地名可以佐证这一点”。他举了几个例子,山门前的“花园头新亭社区”、180医院北门的“北斗潭”等,“而在老君造像西侧的司公坝,更能说明问题”。

  既然老君造像有殿宇保护,还有大规模的道观,为何现在连殿宇的痕迹都找不到呢?它们究竟是如何遭到毁坏的呢?

  1990年,文物部门在整治老君造像南面土地时,挖掘出了具有雕琢痕迹的大石数条。这些石头就是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目前,这些雕琢古朴精美的花岗石构件仍在老君造像旁的荒地上躺着。

  “这些石构件都是宋朝遗留下来的。”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综合科科长高泽漳说,当时出土的石构件包括:带靴楔栌斗三件,带靴楔交互斗三件(其一靴楔断失),散斗一件,绰幕枋残件一件,券门楔石一件。此外,还挖掘到了两枚铜钱,宋代、清代各一枚。

  杨昌明、方拥提到,《大笑集》记载:“吾于清源山下,得两石像焉,一为老君,一为弥陀。自老君而西,有片瓦岩,其东有清泰岩,皆废。独老君岿然露顶而坐,俯视鲤城,掀髯睁眼,凛有生气。”而清朝乾隆《泉州府志》及道光《晋江县志》均载像而无室。因此可知,石室约于十七世纪初最后一次重建,但不久就废了。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发生强烈地震,但在岩室复新以前。后代亦有震灾,但同在清源山的弥陀岩、瑞像岩两石室均得幸存,专家认为老君岩石室被毁可能有其他原因。

  老虎盘踞传说

  关于老君造像殿宇被毁,比较具有传奇色彩的说法是老虎“鸠占鹊巢”霸占了殿宇,致使人们拆毁。

  明人林孕昌在《大笑集》称,“初传不敢屋,屋则大虫至,此一奇也。”明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又传不敢屋也,屋则大虫至”。

  按照考证和古人的传说,我们可以理解,在宋朝、明代时,老君造像确实盖有殿宇保护。宋朝的殿宇系石室,毁坏后石构件深埋于土中,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改造中才重见天日。而明代虽又重建殿宇,但后来又遭破坏,而原因则是虎患。也就是说,殿宇一旦建成,山中的老虎就闻风而至。神圣之地有老虎盘踞,谁还敢来参拜。因此,人们无奈中将殿宇拆除了。

  “我小时候还见过殿宇残迹。”许添源说,他自小就在清源山一带玩耍,上小学时,大概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曾到老君造像处玩,见到两侧还有一段石墙,不过都是残垣断壁。但到了60年代,石墙上的石头都没了,据说是被人们搬去修建水渠了。而老君造像周围,则是杂草丛生。

  “小时候,我跑去玩,祖母就吓唬我说,不要去,那边有老虎。”许添源说,以前,清源山上树木参天,确实有老虎出没,老虎还曾到过钟楼一带活动。如此说来,虎患致使老君造像殿宇遭毁似乎也说得通,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奇了。你想想,那老虎本以森林为家,它不待在山上猎食,而要盘踞到山下殿宇却是为何?难道说,这老君造像真像老子一样顶天立地,小小一个庙宇无法容下它?

  泉州先民智慧结晶

  雕琢出如此规模庞大的老君造像,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呢?

  “具体是何人所为,现在也无从考证。”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说,现有的资料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开凿老君造像。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山川》记载:“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

  林少川说,按照史书记载为“好事者”,这个好事者并非那种闲来无所事事之辈,应当是一个对老子或者道教比较尊崇的人,因为发自内心的崇拜,从而请人雕琢了老君造像。当然,这也不排除道教教徒的可能,毕竟,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为他树立雕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还有可能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工匠,邀约了一帮徒弟,披星戴月,历时数载,共同创作完成。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具体雕琢之人,但可以说,老君造像是古代泉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古代泉州人的智慧结晶。”林少川说。

  与林少川观点相近的还有许添源。许添源认为,《泉州府志》的“好事者”这种说法不大准确,雕琢者应当是不留姓名的古代能工巧匠。你看这石像,选址合理,构思巧妙,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如此不同于天下寺庙中的偶像,举世罕见的古代石雕艺术瑰宝不可能是略施雕琢就能完成的。

  “这应该要花上好些年头才能完成。”许添源说,不要说古代劳动人民用简单的工具雕琢修饰这么大一尊石像,就是现代人们用高科技手段也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以想像,当年雕琢这个老君造像,可能是花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由多名工匠共同完成的。

  保护与管理并举

  “由于这尊石像的特殊性与独一性,它的保护问题一直受人关注!”清源山管委会文物工作者高泽漳说。在景区的规划方案中,管委会还准备在老君造像周边设置避雷装置,以防止雷击的破坏。

  “尽管石像建造时间无从考证,但至少已有千年历史,长期的风吹日晒,也对石像的表面产生了一定的破坏。”记者在近距离观察老君造像时发现,石像背面留有之前人为破坏的痕迹外,表面普遍附着苔类植物,“这些植物远看根本不起眼,也使石像看起来更古朴,但它们的一些分泌物也会腐蚀石像”。

  “一定年代的石刻文物,且长年裸露野外的,都会存在这个问题。”泉州市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肯定了这一点。他指出,前一段时间他陪同国家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专门“问诊”清源山老君造像。

  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君造像,防止其进一步风化,是几位专家一致的看法。

  “在表面涂上一层有机硅,既能防水,又能防止石像的风化。”李国清指出,在石像表面涂上这种有机化合物,对石像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副作用,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保护石刻文物的技术在国外广泛使用,已经十分成熟”。李国清说。

  同时,李国清称,由于清源山景区属建设系统管理,而对文物的保护又属于文物部门的事情,“如何协调多方面部门,尽快采取保护,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附近出土的文物

  老君威严令人仰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