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济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3:10 舜网-济南日报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 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济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促进各项工作相结合,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加快体制创新,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和谐济南建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76.5亿元,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7.4%,第三产业增长15.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70亿元,增长25.2%;实现销售收入2075.6亿元,增长27.3%。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5:45.1:47.4调整为7.1:46:46.9。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总产量达到260.1万吨,增长7.2%;粮经比例调整为68.7:31.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工业“2133”工程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4个,比上年增加202个;其中过亿元企业303个,增加71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1%,提高2.1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商贸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1%,上升1.9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9亿元,增长31.6%,投资率达到45.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8.3亿元,增长2.8%,占全部投资的4.5%;第二产业362亿元,增长35.5%,占42.2%;第三产业456.6亿元,增长31.7%,占53.3%。全市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077个,完成投资6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2%。工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52.3亿元,增长35.2%,占全部投资的41.1%。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4%。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有新的改观。全市城市建设共完成投资26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30.6%。城区新建、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经十路段店立交桥东西向通车,舜耕路南段、济微路等工程进展顺利,北园路城市快速公交(BRT)和奥体中心等项目正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东区工业南路管网建设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旅游路等道路建设正抓紧推进;西区长清大学新校区内主要道路、部分校舍和农民安置房二期南区44栋楼房投入使用。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济菏、济莱高速公路济南段等重点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房地产开发保持稳定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1.1亿元,增长9.9%。深入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背街小巷2800条,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62天,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招商引资449.8亿元,增长61.8%;其中到位内资409.1亿元,增长62.3%。招商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2.5%。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7.6亿美元,增长2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2%,提高0.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17.8亿美元,增长29.5%。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7.3%和4.3%。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48项,合同外资额1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增长60.7%。

  (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首批列入市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户,移交属地县(市)区管理89户,对39户中小企业的国有、集体资产实行授权经营。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多数上市公司实现资产重组,华电国际发行A股,募集资金19.27亿元;重汽和济钢发行短期融资券40亿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和规范了投资管理程序,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先后撤并职能交叉机构29个,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95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实行了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其他配套改革正在推进。

  (七)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市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再就业12.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86%。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增加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增加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增加2万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846.7万元,增长28%。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完成扶贫项目56个,有166个贫困村、9.3万农民实现脱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0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增长14.6%。

  (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济南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年安排科技经费4800万元,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64项;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9.3%,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3.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12个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平安济南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再获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等特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市人大审议批准的“十五”计划和年度主要计划指标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较少,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和谐济南建设任务繁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省城优势,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加大经济建设投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推进和谐济南建设,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16%和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9%。

  三、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在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增强工业经济实力。继续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骨干企业、工业园区、优势产业、外向经济、名牌产品五大带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壮大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整合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抓好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取更多品牌进入国优、省优名牌行列。加强工业经济载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支持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加强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技力量雄厚和各类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引导、鼓励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2%。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继续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计划安排工业投资550亿元,增长55.8%。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9个,总投资1228亿元。着力抓好重汽章丘工业园、将军集团异地迁建、浪潮科技园、正昊集团年产60万吨PTA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投产见效。

  (二)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畜牧、蔬菜、林果和渔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力争全市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260万亩。抓好济阳、商河国家优质粮食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提高优质粮食生产比重。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争取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0家,其中过亿企业达到30家。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计划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转移16万人。

  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1020”支农工程,加大各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鹊山龙湖开发、小清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完成崮头、杜张水库除险加固和45个中小水库除险改造。强化农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计划通自来水800个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2%。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调整完善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改造规划,搞好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搞好农村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实施“6521”农民增收工程,落实好种粮直补、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认真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争取更多贫困人口脱贫。

  (三)发挥省会综合优势,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围绕强化为全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强化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强化为广大市民生活服务的功能,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服务能力。着力抓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邢村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和交通网络,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突出泉城特色,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水平,尽快形成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城市。计划全年接待旅游者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4亿元;举办各类展会105个,会展收入8700万元。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信誉好、有特色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房地产开发,加快发展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等现代服务。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逐步完善市、县(市)区和社区三级商业网络体系。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功能区的连片开发,提高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加快新兴业态发展,在合理规划设施布局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知名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促进各种现代营销方式活跃发展。抓好凸显当地特色、档次水平较高、吸纳能力较强的商业区建设,加快远郊县服务业发展。

  努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加快资源整合,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企业集团。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取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创新消费观念,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实现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按照“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全市投资的较快增长和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初步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增长30%,投资率为51%。安排续建和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208个,投资总规模3427亿元,计划当年投资948亿元,占计划投资总规模的86.2%。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23个,总投资3147亿元,当年投资782亿元。对列入市重点的大项目,采取计划目标制定、日常检查调度、定期考核通报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一批重点项目年内竣工并发挥效益。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围绕搞好城市建设、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谋划和储备一批重点项目,为投资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全方位抓好资金筹措。除项目建设单位自筹外,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全市招商引资额达到560亿元,增长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1%。积极推进市场化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做好企业上市的培育和现有上市公司的整合重组,扩大直接融资。组织开展好银企合作与协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搞好城市资产经营,加大各级财政建设投入,努力实现建设资金供需平衡。

  (五)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要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报审工作,加快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提高详规覆盖率。稳步推进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安排城市建设投资38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4.5%。城区,以道路改造和市容整治为重点,加快主次干道的拓宽改造,抓好北园路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等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配套建设、综合整治”的思路,精心搞好经十路、经一路等主要道路两侧以及城市重点片区开发项目的策划和实施。新区,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创造条件。以举办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精心抓好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带动城市新区开发和形象提升。房地产业,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加快建设张马片区经济适用房、田园新城拆迁安置房等项目,积极推进伟东新都、柏石峪等成片开发项目。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搞好背街小巷、市区河道整治和重点景区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综合执法,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六)大力推进外贸出口,努力扩大利用外资。努力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家出口政策调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着力培植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抓好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等传统产品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继续培植壮大出口主体,加强对济钢、重汽、玛钢、中电公司等出口大户的支持和服务,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推动重点企业扩大出口。引导出口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品优势,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着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切实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转化为吸引外资的新优势,吸引更多的境外客商到我市投资兴业。积极推出一批先进制造业、优势服务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吸引外资进入。推动资产优、效益好、潜力大的国有大企业与境外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建设原料基地和生产销售基地,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

  (七)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运用各项改革政策,促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国有产权比重。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已改制企业运作,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企业负责人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结合企业改革改制,鼓励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做好外来非公有制资本引进工作,吸引市外大型民营企业来我市合资合作、投资建厂。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4%以上,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配套搞好相关改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完善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和后评估制度。继续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完善财税分税体制,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优化金融环境。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务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八)继续加强财源建设,不断改善金融服务。以提高“两个比重”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地方财政稳定增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大财政对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支持,引导好企业结构调整和改组改造,壮大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增强财源大户的贡献能力。强化对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扶持,为地方财政收入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支持,集中资金用于工业强市、大型骨干企业培植、“三农”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运行。

  (九)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搞好植树造林和大环境绿化美化,积极推进生态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公共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抓好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反应能力。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约矿产资源为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土地、环保、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和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三项改革,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继续抓好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工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奥体中心、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全面落实“两个确保”,落实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合理调控居民收入差距,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精神,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推进民族宗教、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以及老龄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平安济南”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维持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十一五”规划的新阶段,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努力做好“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