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济南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3:10 舜网-济南日报

  济南市财政局局长 徐长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交济南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济南市委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狠抓增收节支,完善宏观管理,预算执行收到了较好的结果,连续十五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06008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003200万元的105.67%,同比增长20.65%(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6.7%);全市财政支出1206729万元,完成预算1123058万元的107.45%,同比增长18.66%。当年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86949万元,收入共计1447032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省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37914万元,支出共计1444643万元。全市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182万元,累计净结余2389万元。

  市级(含高新开发区,下同)财政收入512333万元,完成预算502810万元的101.89%,同比增长17%(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4.9%);市级财政支出517590万元,完成预算499744万元的103.6%,同比增长13.43%。当年市级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县区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76938万元,收入共计689271万元;当年市级支出,加上解省支出、补助县区专项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71010万元,支出共计688600万元。市级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92万元,累计净结余671万元。

  2005年,全市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246253万元,比上年增长4.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93039万元,比上年增长13.94%,收支相抵,全市当年结存53214万元。市级基金收入235798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市级基金支出194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79%,收支相抵,市级当年结存41358万元。

  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263729万元,比上年增长8.08%,其中市级收入195772万元,比上年增长8.21%;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235952万元,比上年增长8.23%,当年结存27777万元,其中市级支出168448万元,比上年增长6.17%,当年结存27324万元。

  地方预算内、外收入,加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上缴中央税收等,2005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450.21亿元,比上年的377.74亿元增长19.1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是快报数,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体制结算正在进行,财政决算编成后,有些数字还会有所变化。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及其财税部门按照市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积极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发展经济,狠抓增收节支,财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财政收入首次过百亿,收入质量有所提高。在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坚持以法治税理财,加强收入征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过百亿。全市国税系统组织各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包括跨地区分享部分)226383万元,各级地税部门组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7975万元,财政等部门共组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572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达到75.99%,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市本级税收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二)支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2004年减征农业税1.2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减免8031万元,至此,我市农业税全部减免,征收农业税成为历史。认真落实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投入达6.1亿元。安排12900万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对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促进了乡村两级政权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安排1363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了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探索城市卫生支持农村新途径,在商河县三个贫困乡镇建立起规模和条件均一流的分院;逐步扩大“新农合”试点范围,由2004年的4个县(市)区扩大到9个县(市)区,参加人数由107万人增加到168万人,财政承担资金全部到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安排扶贫资金1900万元,使135个贫困村、9万农民实现脱贫;拨付种粮直补资金4949万元,受益农民90多万户;拨付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资金18400万元,用于水库扩建、除险加固、灌区配套、节水灌溉和龙头企业发展;拨付乡村公路建设资金5000万元,新增通油路行政村544个,新增受益农民20万人;认真贯彻执行土地返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拨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和耕地开垦费等共计14867万元,整理耕地1.17万公顷,新增耕地2419公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安排1380万元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为农村中小学购置教育仪器,缓解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三)支持重点事业发展有较大突破。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195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2%;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支出5.65亿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科技支出22750万元,增长18.79%;大力支持卫生“两个体系”建设,累计拨付资金1.13亿元,促进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医院迁建工程的顺利进展。社会保障支出158067万元,增长21.39%,坚持了向基层、向群众和向弱势群体的倾斜。拨付1.2亿元,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拨付4526万元,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受益对象47.85万人;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3000万元,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小额贷款担保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落实9447万元,切实解决了企业离休和军转干部的工资、就医和养老保险等问题;落实1665万元,对老干部实行了新的就医和负担办法,解决了其医药费垫支多、报销难的实际困难。2005年加大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投入,共安排资金6000万元,比2004年的800万元增加了6.5倍,为高起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服务经济发展收到积极效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增加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全年利用中央国债资金8491万元,优化安排,科学运作,重点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集中预算内资金、国有资本金收益和破产企业土地出让金共计2亿元,支持企业改革改制,解决了20多户困难企业和89户市下放企业的职工安置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完成出口退税136628万元,使欠账得以解决,甩掉了历史包袱;拨付扶持及奖励资金1020万元,支持外经贸结构调整和开辟新的国内、外市场,促进了外贸出口;安排资金2800万元,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吸附各方面投入,积极促进贸易服务、旅游等产业发展,促使其逐步做大做强,成为重要后续财源。

  (五)县乡财政困难和政府债务负担逐步缓解。注重运用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帮助困难县区逐步解决财政困难,2005年通过转移支付、安排专项资金和争取省专款等渠道,支持县区的资金总量达到7亿元,其中,安排5300万元用于解决部分县区的特殊困难;全面停征农业税后,市财政在原对县乡转移支付870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转移支付补助4200万元;积极争取省取消了平阴县的原体制上交基数948万元,解决了该县多年的遗留问题;争取省给予商河县工资性转移支付补贴1550万元,使其工资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3.8亿元,偿还了部分到期政府债务,建立了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准备金,财政应对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六)财政改革扎实推进,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加强。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纳入政府结算中心实行集中结算的单位238个,建立完善了统一核算制度,加强对政府资金的监管,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范围、项目和财务开支标准,减少公用经费支出7300多万元;县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市财税库行计算机联网初步形成;实行新的财政体制后,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按照市场运作模式,推行以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积极扩大融资,科学规范运作,努力化解政府债务,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城市重点建设;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产运营为目的,实施了政府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分类指导、摸清了底数,采取委托经营和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促使政府资产的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提高。

  各位代表,随着2005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十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的预期目标也胜利实现。其主要标志:一是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支持和保障事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97亿元,财政支出完成458.7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多207.5亿元和240.7亿元,年均增长16.65%和17.13%。“十五”时期,全市财力达到40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16亿元。五年累计,全市用于农业、科技、教育、社保及就业和再就业支出,分别是24.82亿元、9.64亿元、75.73亿元、64.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08倍、2.24倍1.96倍和2.68倍。财政支出的级次结构进一步优化,财力分配向基层倾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五”期间,市财政累计安排对县区转移支付27.5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34倍;县乡财政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54.37%,上升到2005年的62.46%。二是公共财政特征日益明显,统筹城乡发展收到很大效果。“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3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这五年围绕支持三农,制定的扶持政策和投入力度是最大的。其中,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轻农民负担近2亿元,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从2005年起退出历史舞台,实施种粮、良种、农机“三补贴”政策,累计补贴农民9317万元,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了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逐步从弱到强,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三是财政改革扎实推进,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五年来,围绕改革创新,成功实施了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享改革,调整理顺和完善了市县财政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资金结算、投融资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项改革,从无到有,逐步规范和完善,使全市财政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四是理财方式有很大转变,注重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分析问题,制定办法,更加注重各部门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预算的安排和执行越来越透明,体现了阳光财政;坚持依法理财,理财到位,体现了法制财政;凡属财政承担的,都认真负责地承担起来并努力做好,体现了责任财政,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中切实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财税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仍较突出;收入增长和先进城市对比仍有差距;县区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收入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管理的方式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有些资金的使用效益还有待提高。上述情况表明,深化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管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此,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预算安排意见

  2006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强化部门协调配合,保持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工资、保三农投入,保社会保障,完善应急保障机制,促进重点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扎实推进财政改革,改善宏观管理,实现收支平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06年全市主要经济预期指标,认真分析测算影响财政的各种增减收因素,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2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市级收入安排587905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4.75%。其中:市本级收入安排549092万元,增长14.26%。分部门安排情况是:市国税局122477万元,增长15%;市地税局249734万元,增长15%;省地税局直属分局代征54846万元,增长12%;跨地区分享所得税17870万元,增长12%;市财政等部门104165万元,增长12%。县(市)区级的指导性计划631095万元,增长15.2%(县市区级收入预算以同级人代会批准的数额为准)。全市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70365万元,减上解省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39353万元,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1350012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支出相应安排135001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7%。

  上述市级收入587905万元,加中央税收返还补助、县区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69134万元,减上解省支出、补助县区专项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76010万元,市级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581029万元。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收支平衡的原则,除保证人员工资及正常公用经费外,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继续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改革创新倾斜。市级预算安排的重点是:

  1、继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市财政安排这方面重点支出共计5606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7360万元。主要是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14600万元,安排乡村公路建设资金5000万元,安排取消农业税后对乡村的转移支付资金12900万元,安排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事业补助资金4500万元,安排反哺农业占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资金10000万元,安排种粮直补资金4900万元,安排3000万元,用于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2、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好,是公共财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立足点。2006年市财政安排这方面重点支出340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800万元。主要是安排企业养老补贴和再就业资金15000万元,安排城市最低居民生活保障及救助等方面资金10000万元,安排用于解决老干部医疗费等方面资金5000万元,安排医疗改革资金4000万元。除此之外要加大工作力度,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需求。

  3、加大重点事业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2006年市财政安排这方面的重点支出3741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519万元。主要是安排教育支出18664万元,重点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挥财政资金“引子”“种子”作用,择优扶持,促进和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安排科技支出13600万元,主要是支持科技园建设,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和新产品退税;安排文化支出1220万元,重点改造文化基础设施和重要文物保护;安排卫生支出2900万元,重点是整合医疗机构资源、增加医疗设备,防治艾滋病、麻风病等传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4、整合各种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强政府对产业调整的宏观调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2006年市财政安排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13596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8143万元。主要是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和城市建设补助100660万元,支持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展和按时完成;安排市属破产兼并企业扶持资金10000万元,支持企业改制、改革任务;安排工业经济发展引导资金92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贴息500万元,外贸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支持纳税大户卷烟厂的迁建补贴5000万元,公交、煤气等公益事业政策性补贴6600万元。

  5、强化城市财政应急保障机制。

  增加财政应急保障金,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举措。2006年安排这方面的支出100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00万元,用于解决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的应急保障能力。

  另外,安排预备费8044万元,比去年的5798万元增加2246万元。主要用于年初预算时不可预见的,而执行中必须安排的项目支出。

  这样安排以后,列市级的预算内支农支出40500万元,同比增长19.8%;教育支出42924万元,同比增长15.8%;科技支出16618万元,同比增长21%,均达到了法定增长要求。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

  2006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步年。我们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预算任务,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导向作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促进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等政策措施,强化以人为本,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大力发展节约农业、生态农业、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整合各种支农资金使用,加强跟踪问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按照该保障的切实保障、该支持的主动支持、该退出的坚决退出原则,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政府资金资源,完善分配机制,优化投资方向,支持企业结构调整和改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循环经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资金倾斜力度,营造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外经外贸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依法组织征收,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依法征收,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强化属地征收管理,推进实施综合治税,该收的要十足收齐,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实现均衡及时入库,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增收积极性;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制定新的非税收入征管办法,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坚决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三)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财政改革的根本措施。在巩固政府资金结算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加大对困难县乡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保障性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建立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困难县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明确市县两级责任,形成共帮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县乡的财政困难问题。加强政府债务的分析和风险预警,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归还到期债务,化解财政风险、维护政府信誉。强化财政监督,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突出解决收入管理不严格、支出使用不合理、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对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支持方式,逐步由“养人”向“养事”过渡,实现政府由直接服务向购买服务和加强监管的转变。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有机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规范运作,加大投融资管理和使用的力度,促进城市建设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今年是“财政管理年”,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开支;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与资金控制“双控”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增长;推行公用经费定额包干办法,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向市人大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执行《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各项财政税收工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圆满完成预算任务,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好头、起好步做出新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