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山西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4:04 山西日报

  在新世纪新阶段,山西要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一步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拓宽发展视野,完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提升发展境界,深入探求创新发展、实现崛起的内在规律和正确途径,处理好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走出符合山西省情的科学发展路子,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十五”时期是山西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年均增长13%,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放眼“十一五”,山西面临难得的机遇。国际国内产业重组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具有较大的承接优势;国内外巨大的能源需求,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将使我省资源优势更加凸显;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并把振兴东北和开发西部的一些政策向我省相应地区延伸,为我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产业支持。但是,山西总体上还属于欠发达省份,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突出,增长方式粗放,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80%的城镇是资源型的,生产功能突出,生活、文化功能较弱,且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未形成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圈;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尖锐;农村贫困面较大,国有企业比重大、困难多,开放程度低,影响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较多。总之,山西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双重压力。我们既要抓住机遇,负重爬坡、奋力赶超,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确保在全国的发展中不掉队,又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走出一条切合实际、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5年7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山西时,特别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山西的实际出发,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在改进干部作风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根据胡锦涛同志的指示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在全面分析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完善了发展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城镇、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这一思路,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符合山西省情特点,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二、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确保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要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培育优势产业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崛起的重要支撑。一要着眼于把山西建成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焦炭等传统产业。煤炭是山西的优势产业,既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在客观上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必须以理性态度、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二要着眼于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培育多元化支柱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不锈钢、铝、镁加工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业,以重汽整车、汽车零组件、煤机成套为重点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材料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三要着眼于建设旅游大省和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紧跟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开发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具有山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四要着眼于提升全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更要不断强化和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与作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创意设计、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降低交易成本、细化专业分工等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更是山西经济从资源依赖型转向自主创新型的核心所在。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抓好,有效整合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特别是优势产业中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和社会参与,加速技术、产品、品牌和企业创新;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有效推进科技进步;通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强重大技术、共性技术的集中攻关和联合开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真正使经济发展转到更多地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视推进工业特别是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强城市在各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引导城市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纯农型、城郊型、资源型以及土地贫瘠型、资源贫乏型农村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创新乡村建设和管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力争在经济上有新发展、设施上有新改观、机制上有新进步、环境上有新面貌、素质上有新提高。三是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城镇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促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配套衔接,加快建设太原经济圈和大运高速公路城市经济带,协调推进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发展,推进资源型工矿城镇转型,建设旅游、文化、生态等特色城镇。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仅加快全省城镇化步伐,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且要有力带动农村和全省的整体发展。

  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山西改革的任务很重,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特别是投资审批,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以转让部分产权、股权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步伐,实施大企业战略,推进联合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落实扶持政策,消除各种障碍,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扩大开放是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的途径,也是应对竞争、迎接挑战的有效举措。山西要敞开胸怀,全面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既要承接好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又要承接好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既要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又要加强与中西部省份的交流合作;既要大力吸引外资,又要积极引进内资;既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要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我们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善招商引资的促进机制和配套政策,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和空间,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让海内外投资者在三晋大地兴业生财。

  要在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上实现新突破。山西缺水,比水更缺的是人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千方百计育才、选才、聚才、用才,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提高人才增量;树立事业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观念,引导各类人才向优势产业、重点项目、重大课题集中,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坚实的事业平台上发挥才智、实现价值;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领军人物,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市场驾驭能力的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运作惯例的经营人才,擅长企业策划、城市规划、市场运作的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着力解决好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发展的办法突破资源生态环境制约。要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力求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下降25%左右。制定科学规划,健全政策体系,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又充分发挥企业降耗增效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全面推进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发和推广山西亟须的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从产品、企业、产业乃至社会生活多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能源原材料产业,围绕焦炉煤气循环利用、煤层气和煤矸石开发利用、矿井水回收利用等领域,上一系列好的项目,使主要的高耗能行业实现循环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提高资源资产化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山西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又要切实维护投资者、农村集体和当地群众的利益,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更是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为此,要改变传统的行政审批资源、无偿使用资源的做法,实行资源勘探、开采、转让权公开拍卖,全面推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资本化。大力整顿煤炭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严肃查处官煤勾结等腐败案件,杜绝私挖乱采、浪费资源的现象。在调节总体产能的基础上,使煤炭资源回采率、原煤入洗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针对山西严重缺水的实际,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生活、生态体系。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破坏补偿机制,实行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实施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土地等政策措施,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健全城镇污水净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体系;促进环保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整顿和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要下降35%以上。要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和太行、吕梁两山绿化等重点工程,适度实施封山禁牧,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使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加快建设秀美山川。

  四、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努力建设和谐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革命传统深厚,人民勤劳朴实,只要下功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就能够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

  既要通过加快发展为社会和谐提供物质保障,又要注意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影响和谐的因素。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工业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重点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煤矿棚户区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山庄窝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的问题,下岗失业人员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城乡部分居民因病、因灾等陷入困境的问题。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从山西实际出发,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互助、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城乡教育救助、再就业救助、法律援助、实施廉租住房等救助制度,推进城市低保政策向农村困难群众延伸,农村义务教育“两免”政策向城市困难群众子女延伸,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形成浓厚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既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又要提高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坚持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建设,加强对新社会群体、新社会领域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工作。以“平安三晋”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展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分子的强大威慑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把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l以下。

  既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把握利益调整的时机和力度,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坚决纠正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重视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村矿矛盾。建立社情民意汇集和分析机制以及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教育引导群众中服务群众。

  (原载求是杂志2006年第5期)

  张宝顺(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