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5:0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开栏的话

  年年“3·15”,岁岁题不同。今年中消协将“3·15”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消费与环境”,提醒消费者不仅要关注“我的权利”,更要关注“我”作为一名消费者对环境和社

会应负有的义务,让“和谐”体现在消费过程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

  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和谐消费——我们的3·15”特别报道,选取“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怎样做一个环保消费者”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多个角度探讨怎样做到“和谐消费”。②6

  记者调查显示

  逾六成受访者曾被“深度”骚扰

  本报讯(记者郭津实习生史金金)“三八”节过去好几天了,郑州刘女士的手机仍被这样的短信“挤爆”:

  “××酒店开业,头十桌客人全场5折”;“××服饰春款上市,新老客户一律优惠”,等等。

  “我就纳闷,我只是3月7日买东西时留了个手机号,怎么会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商家给我发信息?”刘女士不解地说。

  比刘女士更烦恼的是已经搬进新家半年多的王先生。由于装修公司在网上公布了他家的装修方案和家庭住址,到现在还有同一小区的邻居住户请求到他家参观。“装修公司说公布住址是为了增加方案的可信性,现在他们的方案是广为传播了,我的生活成活广告了。”王先生无奈地说。刘女士、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对包括在校大学生、公司白领、机关干部等在内的人群进行的随机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受访者曾遭遇过包括姓名、年龄、血型、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内的个人信息泄露。

  信息又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呢?被调查者表示,网上注册、投简历、买车、买房、买保险、医院看病、参加会员俱乐部等是主要的泄密途径。一些大四学生表示,在招聘会投递了一些简历后,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有介绍某考试辅导班信息的、有推销产品的、有卖车票的等等,有时一天接到好几个,令投放简历的同学哭笑不得。几乎全部受访者表示,收到过包括促销、交友等在内的各种手机信息,而发信人,他们根本不认识。②3

  商家小施“木马计”不尽信息滚滚来

  本报讯(记者郭津实习生史金金)填写一张会员表,拿一块钱办张会员卡,就能享受会员打折待遇,这样的好事不少逛商场的朋友可能都遇到过。可是你注意过会员章程中,是否有保密条款?

  记者在郑州多家商场办理会员卡处看到,不仅会员卡办理须知上没有关于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承诺,而且在现场也很少有消费者提出这样的要求。

  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律师田兵认为,消费者的个人生活信息资料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在没有经过法律所规定程序的许可下,任何人无权对其他人的隐私材料进行搜集或加工处理。

  消费者个人在买房、住院、买保险、办信用卡等时,提供可靠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身份证号码等情况,和个人背景(如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消费者将这些信息填写完后,实际上就失去了对于个人信息的控制权”。田兵说,消费者在提供这些信息时,实际上已经将部分维护个人信息秘密的权利一起移交到商家。不过,在消费者是权利,在商家则成了义务。

  事实上,商家对消费者信息的使用并不是真的让人那么放心:

  网上已经出现了号称全球最大的搜人网站,只要输入姓名轻轻一点,就能搜到你想要的人的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联系方式、住址等等。甚至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联系方式已经成了一门生意,只要拿钱,老板的手机号码,高收入人群的私人信息,包括部分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喜好,都能买到。②6

  如何防止隐私外露

  个人要学小心商家要讲真心

  本报讯(记者郭津实习生史金金)“我国牵涉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有170多部,但是涉及在消费环节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款却很少。”律师田兵说。个人信息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因为相关法规不健全,个人信息泄露后人们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特别是由于不知道个人信息是在哪个环节泄露出去的,消费者很难找到侵权主体,也就无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不容易。据调查,大约有69%的网络用户不知不觉中在电子邮件的分发列表中署过名,一些公司可以很容易收集到这些邮件地址;而有近40%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可以跟踪、收集用户上网信息的Cookies文件存在,更不用说采取措施防范个人信息丢失了。

  在调查中,尽管不少消费者对个人信息泄露感到不满,可是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泄露信息固然不好,不过可以获得很多免费和打折的信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泄露信息的危害。有关人士分析,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引起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信息商品化后,导致人们经常受到各种骚扰;二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为刑事犯罪提供了诱因。

  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尚未出台的情况下,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维权人士的建议是,消费者提高保护意识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关键。

  不要在网上随意填写表格;选择安全防范能力较强的网站存储重要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不知名的网站进行注册;消费者在接受市场调查,或者参加商家优惠活动需要透露个人信息时,可以要求个人信息不得挪作他用。

  对于商家来说,利用消费者向自己提供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无可厚非,如果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作为负责任的商家应严格按照诚信原则对待消费者个人信息,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最新消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保护个人信息提出立法建议。②10

  ▲各种名目繁多的会员卡、优惠卡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你动笔填写自己的真实信息时,是否想到个人隐秘也许已经成为了商家的“囊中之物”。本报记者李建峰摄▲在银行卡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泄露个人信息而造成的资金失窃案正呈上升趋势。

  本报记者李建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