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70年前一书收尽南京古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8:0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通讯员袁裕陵本报记者韦晔

  经济系教授的历史著作。第一本系统反映南京历史遗迹的图文集。上世纪30年代来南京的外国人几乎人手一册。因为它,刘伯承请著者当导游。因为它,今天的图书一不小心就会引用到其中的图片。

  今日旅游图书的雏形

  对于此书,其著者——经济学教授朱偰本人却完全是当作“副业”完成的,同时出版的还有《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两本著作。用测绘、摄影等手段记录历史遗迹,这在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人完全把朱偰定位为历史学家。

  昨日,记者获悉,《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将由中华书局于年内再版发行,朱偰的后人还为这次再版整理出了150余张原版底片,70多年前的老照片将清晰地呈现在专家、读者面前。同时,《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也将再版发行。

  近年来,朱偰小儿子朱元曙先生在工作之余整理、研究朱偰的著作、日记,在昨天的采访中,朱元曙拿出西北大学友人周晓陆教授赠送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供记者拍照。他告诉记者,“父亲珍藏的那本在文革抄家中流失了,再也没有找到。”好在《金陵古迹图考》一直由朱家收藏,此书于南唐二陵被发现后,1951年朱偰在第三节“南唐陵墓”中亲笔做的补记,一旁还贴有蒋赞初撰写的新闻报道,落款还是“通讯员”。

  记者看到,这本售价为“实价新法币四十五元”的硬皮图书,在收录图片的同时还对遗迹进行描述,或赋诗礼赞,或就有争议的问题阐明立场。每一幅图片还有简明的英文注释,这似乎也是今天旅游图书的雏形。

  比如中华门内钓鱼台的湖南会馆,朱偰就考证出,“为金陵各省会馆中之最大者”,对于会馆的现状,作者说,“今贫民麇集,已日渐颓废矣。”

  对于这历尽艰辛才完成的著作,朱偰曾这样写道:“南京竟变为完全欧化之都市,虚有物质文明之外表,则吾之图考将永成为历史的记载,此固民族文化之不幸,然而是则无可奈何,亦惟有听之耳。余个人之责任尽于此而已。”

  这番话即使在今天,对千人一面的城市建设模式也仍是警钟。

  3年拍下2000多张图片

  

  朱元曙告诉记者:“起初,父亲四处拍照,也许仅仅是爱好。但当他看到当时南京的文物古迹,正在遭受破坏时,拍照的目的于是也就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兴土木,建设新首都。那时候的南京时刻处在剧烈变化之中,比如人们所称道的“中山大道”及沿线建筑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许多文物在建设中不可避免遭到破坏。

  为了督促政府,也为了给后人留一点记忆,1932年至1935年,朱偰开始有意识、有系统地对南京的地面文物进行实地摄影,测量。从著作中可看出,朱偰的实地调查,北至浦镇,南至湖熟,东至丹阳,西至当涂。

  那时他常利用星期天或假日,早出晚归,在一些偏远地方甚至还要骑马,有时还要在当地过夜。有时天气突变,摄影不成,或时间不够,测量不完,只得下次再去。

  这种拍摄,有时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朱元曙在整理其父亲的日记时发现一次拍摄的小插曲。

  有一次在朝天宫拍照,竟被附近的军队医院扣留,军方怀疑他有拍摄军事目标的嫌疑。最后在军方的监督下,到一家照相馆将底片当场冲洗,待确认所摄内容不是军事目标才让离去。

  朱偰用3年多时间,拍摄完成2000多张图片,他又从中精选三百余幅,编为《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并对南京的文物古迹详加考证,成书《金陵古迹图考》。

  朱元曙告诉记者,当时朱偰教授用的是方盒子的双镜头120相机,最经典的德国蔡司镜头并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这与朱偰早年留学德国以及后来在中央大学的优厚待遇分不开。

  让人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相机在抄家中与大量古籍善本一起散失了。

  刘伯承陈毅慕书见朱翧

  1951年9月22日,朱偰正在学校教学,中共南京市委突然派人来,并告知“刘伯承将军、陈毅将军欲一见朱先生。”

  第二天,刘伯承高兴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书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之后,刘伯承、陈毅约上朱偰,三人一起乘车赴清凉山绝顶,望莫愁湖、观石头城。下午又登紫金山,北望六合、八卦洲一带。

  不久,刘、陈二将军又同朱偰一起参观了南唐二陵。

  在朱偰当天的日记中,还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他就二万五千里长征、17勇士抢渡大渡河之事以及红军经过倮儸国的详细情况,询问刘伯承将军。

  专家称,朱偰在日记中对刘伯承的一番细述,为今天研究党史的学者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素材。

  朱偰长子朱元昌先生在采访时告诉记者,后来徐特立来南京视察,也是其父亲陪同参观的,朱元昌还有幸借这一机会去了栖霞山。

  朱偰(1907~1968)

  朱偰,著名财经专家,字伯商,其父朱希祖系著名史学家。

  1929年毕业赴德国入柏林大学攻经济,兼修历史、哲学。1932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方25岁。次年任系主任。1939年10月入财政部任职。

  三年后,他辞职改任新设的专卖事业司司长,1944年6月后被任为财政部关务署副署长、署长。后来,朱偰拒去台湾毅然返回南京,几天后刘伯承和陈毅特设宴招待。朱偰回中大经济学任教授,不久任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兼负省国画院筹建任务。

  在反“右派”时,朱偰因保护明城墙被定为“右派”,撤消一切职务,下放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编辑。

  1961年摘“右派”帽后到南京图书馆任江苏图书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文革”一开始又陷灭顶之灾。1966年八九月间遭多次抄家,1968年7月15日含冤自杀。

  1978年11月,朱偰得到平反昭雪。

  朱偰眼中的南京名胜

  这是朱元曙从其父朱偰著作中整理出来的两段描写当时南京名胜的文字:

  玄武湖:红裳翠盖后湖东枕钟阜,南尽覆舟,西则长垣迢递,北则幕府、观音诸山,连嶂叠翠,方圆凡三十里。炎夏启节,则红裳翠盖,苕亭矗立,田田荷叶,弥望及天。白帝司时,则枫叶荻花,萧瑟水际,山色映紫,湖光浣翠。盖四时皆饶美景,而以秋色为尤胜。

  栖霞山:层山秋深尤以重阳过后,繁霜未降,满山枫叶,与荻花相映;《桃花扇》所谓“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没时,也避人间弓矢”,可以想见层山秋深之景象矣。(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