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消费者权益被隐性侵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05 上海青年报

  □方家平近年来,我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的消费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消费者权益正在从“显性”侵害走向“隐性”侵蚀。

  显性侵权是指明显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而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隐性侵权则是对消费者非法律明文规定权益的损害。相比较假冒伪劣商品、高抬虚增价格等显性侵害消费者权益而言,隐性侵权的隐蔽性、伪装性更强,消费者更加不容易觉察和识别

。目前,消费市场上存在的隐性侵权行为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种形式:一是“国际惯例”。面对消费者的理性诉求,一些企业无法满足或者是提高什么价格、收个什么费的时候,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国际惯例”,似乎把国际惯例当作了“忽悠”百姓的“撒手锏”。

  二是垄断行为。因垄断行为而滋生的“霸王作风”、“霸王条款”等显性侵权行为早已被消费者识别并备受诟病。其实,即使是垄断企业改进了服务,如果垄断机制不除,隐藏其后的隐性侵权行为并不会停止。因为垄断必然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从而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权缩小、价格话语权丧失,这就在无形中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侵蚀。

  三是“逢听必涨”。价格听证本是政府有关部门旨在加强价格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有效办法,如今却有一种被扭曲甚至滥用的趋势,一些地方举行的价格听证会几乎是“逢听必涨”,让消费者的权益在听证的合法外衣下被隐性侵蚀。主要原因是参加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不多、消费者真实的声音很弱小。

  四是促销陷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令消费者欣然趋之若鹜,但结果可能是步入了“陷阱”。“买一赠一”购买的商品和馈赠物品并非等值,“购物返券”其实只能在特定的商品中适用,“打折优惠”可能是在故意虚高价格之后的名义优惠。

  五是“套牢”消费。所谓套牢,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结构性或者技术性壁垒,使消费者产生退出成本,从而迫使交易进行下去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常会在无奈之中选择“套牢”消费。比如,我们购买了某公司的一台打印机,但是所有耗材如墨盒、硒鼓等必须使用该公司的,否则无法正常使用。这种交易可能会在那台打印机的寿命期内长期持续下去,令消费者欲罢不能。

  以上种种隐性侵权行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因此有必要重拳出击隐性侵权行为,以全面、有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