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民企遭遇接班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30 解放日报

  子承父业,历来是浙江民企财富继承的首选。但近日却传出消息: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有不少老板的子女竟不乐意接班!

  果真如此?曾开设民企“少帅班”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王陆庄介绍,从“少帅班”情况来看,2004年毕业的学生中仅一人已开始在其父亲的企业中扛起重担,其余学生中尚未听说有正式接班的,而在读学生中,也无人表示一毕业就将接手父辈的大业…

  接班缺乏自信

  这名刚毕业的“少帅”,在进入父亲的房产集团后,先从行政助理、总经理秘书等“虚职”做起,去年开始独立担任营销副总。前不久,他着手开发公司在黄山及温州的项目,拿不定主意时,除了有父亲从旁点拨外,还时不时联系母校,与商学院教授一起探讨,这些房产项目的营销战略究竟该“撒大网”还是“精耕细种”?

  多数“少帅”对接班表现出信心不足。譬如厉臣良,其父亲从事服装贸易,他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辗转苏浙一带,但至今尚未独立谈过一桩生意。厉臣良对马上接班有点不自信,他计划毕业后先到其他服装企业泡几年,多学点门道。他说:“服装生意的生产、加工可以雇人或外包,关键在于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这一点,我爸的眼光实在老辣,我一时半会儿还学不会”。

  望而却步的还有周友学。他的家族企业从爷爷辈做弹棉花的机器开始,到周友学已是第三代。这几年,周友学明显感觉到父亲的着急劲。“每次打电话回去,老爸都不跟我聊家常,光聊企业的事,征求我意见的次数明显增多了。”采纳儿子建议,他的父亲在企业中引进“五S”标准化管理系统,而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岗位职责、工作说明书等,也是由儿子起草。即便如此,周友学仍不敢贸然接手,准备再赴欧洲充电几年。他匡算了一下,等到自己能独当一面大概还需十多年,那时父亲差不多60岁了。

  小陈,女孩,她则对父辈的家业不以为然。她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暴发户时代,只要硬着头皮上,卖白开水都赚钱。可现在要赚钱,要么有雄厚的资本,要么有管用的脑袋,否则免谈!”

  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浙江民营大企业已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有实力为子女的顺利接手创造好条件。因而,浙江很多大企业都顺利完成了交接。但对于中等企业而言,这些拥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对子女吸引力也较小,因此接班人的问题尤为突出。

  传位凸显困境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王陆庄介绍说,目前,浙江大企业的新老交替基本完成,如“宁波方太”的茅理翔,宣称“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如今,由“方太”第二代“掌权”已进入第九年,茅理翔则较为轻松,到处讲学……但是接下来,浙江的中小型民企的接班问题确实有点棘手,而且,近40万的中小企业才是浙江民营经济真正的主力军。

  据介绍,在三种情况下,浙江民企“第一代”会表现出对传位的迫切性:第一,“第一代”年纪较大,频频喊累;第二,企业正值扩张,摊子铺得较大,急需最信得过的帮手;第三,企业正值“风雨飘摇”之时,所谓“上阵父子兵”,只有父子携手共渡难关。不过,王陆庄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只是催化剂,“子承父业是迟早的事,如果不把事业传给子女,第一代就会认为,这辈子是白干了。”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邬家瑛说:“眼下,浙江很多民企都是家族制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企业自然是要交给自己人打理才放心,至于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是万般无奈下的尝试,在浙江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至少我没听说过。”邬家瑛认为,在现阶段,暂时不应批判家族制企业。“少数尝试过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企业发现,职业经理人掌权后,不是夺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圈钱走人。所以,只有家族制企业才不会像有些职业经理人那样不考虑长远,而将企业资源一下子用光。”

  少帅尚须磨砺

  愿意立即接班的“少帅”为何极少?记者在与“少帅”们座谈时发现,不少学生十分“眼红”已接班的那一人,因为他家拥有几亿元家产,经得起“摔打”,但在浙江,资产几百万元的民企占了多数,若“第二代”仓促上阵,多扛不住决策失误的折腾。

  因此,“少帅”屠鸣钻的父母谨慎之下,选择了“小打小闹”,只丢给儿子几万元去“折腾”。而今,大二的屠鸣钻在学校附近开了家“5178”饭店。他说:“父母除了给钱,其他选场地、聘厨师等一切事情都是我自己搞定的。”如今开业90多天,生意还不错。至于小钱是不是学到了大本事,屠鸣钻则表示心里没底。

  中小民企“第二代”的客观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他们的主观因素如何呢?周友学的想法就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坦白说道:“我舅舅已经开始转行,做相对轻松的‘星巴克’生意,但我父亲居然还坚守在又辛苦、利润又薄的制造业。”小周承认,与老一辈们相比,他们这一代似乎不愿意像长辈那样沉住气,从生产缝纫机、皮鞋开始慢慢积累财富。

  对此,“少帅班”的老师们也表示出一些担忧。最近对“少帅”们进行的一次调查就显示,与父辈想比,“少帅”的学习能力、自信心、成就感上升显著,但持续性、主动性、合作性则明显不足。有学生特别感慨地说:“父亲创业之初能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面对一台机器,他能蹲在那里连续四五个小时,站起来人是眼冒金星。即使现在也不敢松懈,为的就是能让儿子接班时有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这些都令我们汗颜。”

  有关专家认为,新生代普遍渴望走捷径,希望凭借头脑在知识经济时代使财富飙升,但是老一辈坚忍不拔的精神却不能丢弃了。唯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才能造就长寿企业,这是浙江中小民企接班时不得不面临的门槛,也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本报记者 李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