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行业态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46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汪震宇 整理)

  煤炭

  从供应和需求入手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解决煤炭资源工作应该是十分重要的,节约煤炭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从供应的角度,从行业来讲,应该做好4件事,一是搞好当前资源整合,合理开展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据我们调查煤炭行业矿井回收率大概在30%,低于发达国家10%到15%,如果要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15%,相当于每年节省十几亿吨的煤炭资源。第二,提高煤炭加工效率,如果大量原煤在铁路上运输,如果把原煤的灰粉降低10%~15%,一年节省铁路运力大约在1亿吨到1.5亿吨。第三,实行集中高效开采,建立高产高效矿井,在全行业推行集约化生产。第四,充分利用煤炭开采的废弃物,每年排放大气矿井瓦斯大约在100亿立方米以上,这个资源浪费了非常可惜,我们的行业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要把矿井瓦斯利用起来。从需求方面来讲,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业的消耗,我国GDP占世界总量大约4%到5%,但是我们消耗的煤炭大约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0%以上,这几年我国煤炭消耗强度上升得非常快,2002~2004年每年的煤炭产量的递增在两亿吨以上,2003年到2004年每天产量的递增达到2.87亿吨,这种高强度的需求增长实际上给煤炭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建议合理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能源工业的配置,优点发展煤炭细选加工,逐步减少直接燃烧原煤,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姜智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钢铁

  企业应承担更多功能

  中国钢铁工业建设节约型企业应该怎么办?我们认为,首先要改变对企业的认识,钢铁企业承担的功能不是1个,而是3个,即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销纳处理的功能。

  钢铁企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加快建设3个回收利用的体系。以名牌化为目标,加强可燃气体、工业用水、固体渣料、水资源、固体废弃物等回收利用体系,目前可燃气体的回收率只有92%,进一步提高到100%,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只有93%,应该提高到97.5%以上,固体渣料回收率是58%,应该达到100%。

  要与发电、水利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回收利用体系,比如一个年产钢800万~1000万吨的钢铁厂,把可燃气体全部回收利用,可以满足一个年120万机组的发电厂所需要全年的热能,他所发的电除供钢铁厂使用还向社会发电。

  建立钢铁企业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回收利用体系,比如说高炉转炉可以把社会的白色污染、废塑料集中起来,通过加工以后使用,喷到高炉里边去或者在焦炉当中使用。目前从钢铁行业来讲,通过基层创新建设的新一代可循环的钢铁生产流程,应是紧凑的、高效的、能源消耗最低、生产过程最短、环境负荷最轻。当前迫切需要推广一批先进技术,高炉、转炉等,气体回收技术、水资源的回收技术,固体废弃物回收技术推进整个资源的节约。罗冰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水泥

  相关利益方都有责任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利用余热发电被列入政策鼓励类。水泥行业利用余热发电于社会、于水泥企业都是利好的事。省了电、节约了成本,社会少用了电、节约了煤。但利用余热发电毕竟不是火力发电,而是利用制造水泥过程中产生废气中的热量。

  既然是废气中的热量,温度不高,热值自然不大,且还有粉尘等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电力制造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

  充分发挥其智慧,做到发电机组合理、实用,有较高的效率。万不可抱着一种“只是点余热,能用点就行”的对付态度。或认为充其量才几千千瓦,与火力发电机组相比,小巫见大巫,凑合就行的对付态度。

  水泥设计单位应力求余热发电系统热效率高,对热工制度影响小,生产安全可靠,维护工作量小。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电力制造业倾力倾心的支持和配合。在这里用了“倾力”与“倾心”两词的用意是渴望电力制造业能把水泥行业利用余热发电所需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作为一项事业,尽力满足水泥行业的特定要求。作为水泥设计单位也要为利用余热发电付出心血,学习原本还不熟悉的工程技术领域。力求充分利用废气产生有较高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和产生一定量的(进入汽轮机)饱和蒸汽,为汽轮发电机创造良好的运行初始条件和提高废气利用效率的原始条件。

  国家的政策已明确,一项新事业在开拓,需有方方面面的鼎力相助,有一个利益各方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但目标只有一个——力求高的余热利用效率,为节能和环保做贡献。为此,水泥设计单位尚需努力,电力制造业也应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