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作”轻“述”加剧学术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55 云网

  一再发生的高校学术腐败事件,可能会使高校学术和教师一起失去其固有的清高姿态和尊崇地位。3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坦言,虽然学术腐败“古今中外都有”,但在中国,“现在有一个加重的趋势”。(3月11日《新京报》)怎么遏制学术腐败?更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健全和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制上。

  这的确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但对于怎样完善学术评价体制,却鲜有可操作的方案。笔者以为,健全和完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可以从复兴讲学传统开始。

  自古以来,“立言”有两种:“述”与“作”。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体系里,“作”占据绝对优势,一个高校教师或研究者要评职称,首先看的就是有无论文或专著,没有这个一切免谈,而且还有极严格的时间限制。正是这一硬性指标,使得大部分高校教师心浮气躁,整天忙于写论文,出专著,无暇教学。但论文或专著岂是想写就写得出的,于是只好炮制、造假甚至公然剽窃。

  其实,这种以“作”为最高标准的学术评价方式并非天经地义。“述”比“作”更能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境界,因为“述”是与听者面对面的交流,是一个学者生命整体活泼的呈现。因为论文可以伪造,但那种圆融无碍、才情纵横的生命状态却是难以伪造的。现代有名望的学者如梁漱溟、钱穆、胡适、鲁迅、林语堂等无不擅长讲学。我们很多高校教师可以写出洋洋大文,出大块头专著,却讲不了一堂精彩的课。因为他们有些只是为职称而写作,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学术并未进入他们的生命,当然也不会有自然、流畅、魅力四射的表达。

  我们并非不要学术。但须知学术,可以形诸文字,更可以形诸语言、神采、姿态、气度……一种生机充盈的精神境界。而且,学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平和的心境来沉潜涵泳。正如钱钟书所言:“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两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康德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写了十一年,梁漱溟在北大任教七年,重要著作只有一本《东西方文化与哲学》。

  因此,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应大大增加讲学的比重,应当使讲学高于著作。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只要他课上得好,讲学成功,就算完成了基本的任务,就应当可以晋升。至于论著,则应给他们以宽裕的时间,而且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保持一定的弹性。这样既不致耽误学生的学业,又可以减少学术上的急功近利,从而保证学术质量,遏制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

  □空山泠雨(北京教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