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看项目看能力 不重发明重创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7:07 新民晚报

  争当小发明家、小院士、小科学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科技,可家长和老师们的要求“水涨船高”,搞项目报课题、参加比赛都要争“头衔”,搞得少儿科技日趋“高精尖”。前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第四届“明日科技之星”项目评审,却偏偏不看项目看能力,不重发明重创意,鼓励青少年在力所能及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训练中搞创新。

  自问自答激发创新火花

  “这辆清扫车做成真的要多大?”“你的机器人和以前的发明有啥不一样?”“这台事故报警模拟装置能响吗?”……在物理组评审现场,答辩主考官不是专家而是参加比赛的小选手。这不,高中男生小邓刚刚展示过自己的“小机器人”,就被另一位选手的“智能邮筒”牢牢吸引,按捺不住心中疑惑,时时举手提问。

  “孩子们提的问题不高深,但常常很实用,很见创意!”评委组组长、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教授告诉记者,评选“明日科技之星”看重孩子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评选完美的小发明小创造。孩子们自问自答,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视角和知识领域内相互启发,互相切磋,很可能找到新兴趣点,撞击出孩子们特有的创新思维。“发现更多有创新潜质的科学苗子,这才是青少年科普教育或者科技比赛所需要的真正效益。”

  现场操作展示创新才能

  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孩子应该是主角,指导老师只能适当配合;可眼下有些青少年项目却是老师家长出创意,学生拿来去参赛。为杜绝老师或者家长暗唱主角,“明日科技之星”项目评审专家十分注意考察做某个科学项目或者发明创造中,孩子自己的灵感、创新点究竟占到几成,学生们自己做了什么。

  据评委介绍,在数学建模或者计算机软件编程中,有的初中生竟然用到了研究生阶段的数学理论。“如果出于对数学或编程的热情爱好,超前学习未尝不可。可怕的是,有学生只能说出理论,却不知该理论的数理逻辑从何而来,这样的青少年创新发明,只是对师长的学习理解或者看图说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此次评审还增加了技能测试环节,参赛选手根据自己申报的项目进入物理、化学、计算机编程、生物实验等各类实验现场,展示操作技能,是否具有与自己所报项目同等程度的创新型思维,现场比试一目了然。

  允许失败能力重于项目

  “明日科技之星”的选拔不重项目只看学生!冯伟国指出,孩子们在思维上有创新习惯,从自己生活能触摸的细枝末节中寻找灵感,一道不起眼的题目、一个新闻事件甚至一次小小的惊吓都可能令他们浮想联翩,引出无限的科学遐想。也许,引出的项目并不十分实用,甚至发明创造最终失败,但是这样的学生最可贵。

  同时,此次评审也把大学生和中职生纳入了评选范围。因为,爱思考、爱提问、爱创新与知识多少、学历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增多,能创新的孩子自然知道运用何种科学知识解决脑袋里随时产生的奇思妙想。但没有创新想法,提前学习再深的知识,申报项目再尖端,都可能无缘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据了解,最终将有20名同学成为2006年“明日科技之星”,80位同学荣膺“希望之星”称号。

  见习记者马亚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