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接受采访又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0:13 贵州都市报

  几天前,记者采访了一件事情。时隔几日,仍然有如鲠在喉之感,很想一吐为快。事情是这样的:一汽车工作室老板,托一货运公司运输一套汽车保险杠。货送来后,当时没有开箱看,便签收了。第二天发现,纸箱里面的保险杠居然是断裂的。可找到货运公司,对方却言之凿凿:当时你不看,过后谁负责?我们手里还有你亲笔签收的收货单呢!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黯”。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绝对不止一次听前辈说

,任何一个采访,如果存在纠纷,就一定要采访到双方,尽量避免报道出来后失之偏颇。本着为双方当事人负责的原则,在汽车工作室老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家货运公司。一个女工作人员见状,当即与汽车工作室的老板就保险杠的事情理论了起来。记者根本没来得及说一句话,货运公司的一名男工作人员便说他们拒绝接受任何采访,紧接着非常粗暴地把记者等人赶出了他们的办公室。

  回来的路上,记者便纳闷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货运公司为什么如此抗拒记者前去采访,“也许他们肯定认为,记者来了,肯定就是来曝光的,绝没有好事!”

  诚然,在很多人的定势思维里,记者就是专门进行披露曝光的。没错,进行舆论监督是我们的职责之一。但对于我们采访报道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是本着追寻事情的真相来进行报道的,不会有意偏袒任何一方。如果你对记者说NO,这实际上等于自己放弃了说话的权利,放弃了辩解的权利。

  作者:任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