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除了网吧,我们还能去哪" 打工青少年的虚拟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3:13 东方网

  【新闻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17岁的李平(化名)只是一名火锅店小帮工,来上海打工两年,月薪不过千元。但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他是叱咤风云的“大侠”,一呼百应,挥金如土。在网游世界连续鏖战了4个通宵(白天继续上班)后,昨天下午,李平一睡不起,同事们怎么也叫不醒,赶紧把他送往长海医院。检查结果是:睡得太熟,疲劳过度所至。

  “有什么好采访的?除了去网吧我们还能去哪儿?”昨晚7点,李平的同事们奇怪地看着记者,如果不是李平倒下,他们今晚的去处肯定还是网吧,几年来他们都是这样度过的。

  走进一家普通的网吧,“李平们”比比皆是。这些年轻人来到上海闯荡,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仍在飘泊,也许物质上他们已经能混个温饱,但精神上仍游离在城市主流之外。于是,他们选择将自己流放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在那里寻找现实生活中不曾拥有过的荣誉与成功。昨夜,一些打工青少年向记者述说起他们在网吧度过的一个个夜晚。

  “修车大侠”———张子安

  ▲17岁河南人

  ▲修车摊伙计“只有玩网络游戏的时候,我才感觉像个人。”

  见到张子安时,他正聚精会神地玩着网络游戏。游戏中的他,威武神勇,气宇轩昂。屏幕前的他,面颊消瘦,眼神呆滞,衣着寒碜。

  “哟,你练得很不错嘛!”听到记者的夸奖,张子安回过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流露出自豪的眼神。“当然,这个号练了1年多了。”点上一根廉价香烟,张子安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聊起自己在网游中的角色如何了得。

  “你在上海过得怎么样?除了玩游戏还有其他活动吗?”记者唐突地把话题一转,张子安一愣,眼神渐渐暗了下来。“就这样呗,上班然后下班,上网,几年了,一直这样。”今年17岁的张子安,15岁来上海,在叔叔的修车铺里帮忙,月薪800元。两年来,几乎每晚他都准时来网吧报到,在家过夜的日子屈指可数。实在玩不动了,就在网吧躺一会儿,第二天睡眼惺忪地去上班,抽空就在店里打个盹,有次因为打盹差点导致店里失火,为此挨了叔叔一顿打。

  “我也觉得这样过日子没出息,有时候也不想玩了,但不玩又能去哪里呢?”张子安说自己其实挺窝囊的,只有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像个人。

  “洗头王子”———庄晓兵

  ▲20岁安徽人

  ▲理发店洗头工“视频聊天的时候我自以为是王子,走出网吧发现自己还是青蛙。”

  庄晓兵算是个帅哥,1米8的个头,时尚的发型,在网吧里很显眼。记者来到他的旁边,他正用“阔少爷”的网名和好几个人同时视频聊天。

  “嗨!你好,美女,明天有空吗?我开车来接你……”在摄像头前,庄晓兵面带微笑,口若悬河。庄晓兵一边保持微笑与网友视频聊天,一边快速地敲击键盘回复消息,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

  半小时后,庄晓兵起身去买饮料,记者终于逮到机会插上了话,与他聊了起来。

  “车?哈哈,骗骗人的,你也相信?”庄晓兵说,20年来,他唯一拥有过的一辆车就是在老家买的自行车。初中毕业后,他带着300元来到上海,漂泊了好一阵,目前在一家理发店当洗头工,月薪1千。几年来,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后上网以“有钱人”的身份和人聊天。

  “其实我说的别人也未必相信,但谁会在乎这个?”庄晓兵打开了聊天工具,回头看看记者:“在网络上你的出生、学历、工作都不重要,我可以随时变成王子。”说着,他顿了一下:“走出网吧,我还是青蛙。”庄晓兵坦诚,在网上口吐莲花,下了网,他只是每天闷声不响地干活,很少和别人交流,就觉得自己没资本。

  社区:有成功案例

  上海一些社区、街道在关心外来青年业余生活上有诸多成功的案例。

  以曹杨街道为例,街道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了包括美容、家政、家电维修等方面的免费培训班以及创业论坛,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外来人员的择业能力,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业余时间的去处,而不必再在网吧耗费青春。

  “我们同样重视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的互动活动,增进外来人员对上海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的了解和融入。”曹杨街道的邢小姐告诉记者,今年元宵节,曹杨街道开展了“外来媳妇进上海娘家”的活动,“活动中,外来人员更加融入上海的家庭生活,上海居民也对外来人员更为接纳,效果很好。”

  新开通的上海市社区教育网将构建一个互联互动的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将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农民工教育、外来人员教育等有机整合,外来年轻人可以将耗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花在学习技能、获取就业信息上,逐渐将他们引向正常、健康的业余生活。

  志愿者: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2004年,复旦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曾以“青少年打工者”为对象做过一次调查,经过长期的沟通和了解后,同学们走进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并试着为他们生活带去些改变。

  昨晚,参加过那次活动的小王告诉记者,那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对于上海年轻人而言,学校、单位、社区还有本地的朋友等都作为他们的归属,他们可以在宽广的天地中生活,”小王回忆道,“而对于那些外来青少年打工者而言,他们只有‘老乡’这样一个很狭小的圈子,没有酒吧、健身房、郊游等,他们虽然在上海生存,却难以融入到上海的生活。”调查发现,大部分外来青年人,无论有无工作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两种途径打发时间:网吧和闲逛。

  “如果提供更好的去处,他们是会从网络世界中脱离出来的”,小王告诉记者,从江苏来沪工作的小张曾经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上。“几乎每天通宵泡网吧,同学们的苦心规劝毫无作用,直到一天,我们花了一整个晚上才把他从网吧里劝了出来。小张当时非常感动,下决心要戒网,但戒网以后却发现依然无从消磨大量的业余时间,于是他又再次回到了网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