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疯狂吞吃细菌 擒获胃病元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4:30 新民晚报

  新民科学咖啡馆第一次走进高校,大学生们在弄明白深奥的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HP”)的同时,也了解了一段有关“执着”的科研佳话。在昨晚第1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人们不仅学到了防治胃病的门道,而且领略了科学“脱俗”之美。

  幽门螺杆菌与中国有“缘”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拜瑞·马歇尔医生即将于下周一访沪,这是他“全球交流计划”的重要一站。昨晚新民科学咖啡馆的主讲嘉宾之一、消化疾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萧树东是马歇尔的老朋友。据萧教授透露,幽门螺杆菌其实和中国“缘分”不浅。

  藏在胃液里的幽门螺杆菌被“逮个正着”之后,世界各地普遍用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对付它,但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耐药性。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普遍使用痢特灵,幽门螺杆菌对它却很敏感,而且基本没有耐药性。如今,这种药已推广至俄罗斯、巴西、智利等国,可算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独特贡献。

  科学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关系密切。那么,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就可以有效预防胃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这一难题,至今只有来自中国山东和福建的2项人群普查的研究结论得到了普遍公认,初步结论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对根除时无癌前病变者尤其有效。

  疯狂举动“征服”诺贝尔奖

  临床医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历史上实属难得。昨晚的另一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钱关祥,对两位澳大利亚医生执着和反传统的科学精神推崇备至。要知道,在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年代,“没有酸就没有溃疡”几乎是医学界的定位。对于“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病因”的见解,大多数人不接受,甚至加以嘲讽。两位澳大利亚人至少用了10年,才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普遍认可。

  事实上,他们不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早在100多年前病理学家就在胃黏膜上找到过它,但却一直不以为然。马歇尔和沃伦做过好多次培养和分离的试验,也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两人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文章,在很多出版社和学术会议上吃了“闭门羹”。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马歇尔在1984年吞服了含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10天后,他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直到服药治疗后,炎症的症状才消失。正是这种“吃细菌”的“疯狂举动”,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幽门螺杆菌才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预防胃病饮食最重要

  有关统计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全世界都普遍较高,我国的阳性率达60%。萧树东教授提示,患有消化性溃疡、低度胃、淋巴瘤、胃炎伴明显异常或早期胃癌术后的病人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计划长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胃癌家族史、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也应根除幽门螺杆菌。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主要还是靠饮食。”他建议,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发挥冰箱对食物的保护作用,少摄入油脂,也不要吃得太咸。本报记者董纯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